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世纪英国,人们都是怎么出去旅游的,简直 [复制链接]

1#

在公元5世纪之前英国被称为“布列吞”,自盎格鲁-撒克逊人到来以后,才称为“英格兰”,其含义是“盎格鲁人的土地”。中世纪英国国内只有短时间的和平时期,在其余大部分时间里,英国陷入战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闲”是有限的。在金字塔式的等级农业社会中,真正意义的旅游几乎不存在,而更多的是与当时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宗教和经商旅行。

一、中世纪英国的交通和住宿业

交通作为旅游业中三大支柱之一,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中世纪的英国交通运输与西欧其他国家一样都相当差。由于国内各封建主各自为*,保持独立,缺乏对道路的统一管理,因此陆路经常受到破坏,水路运输也不畅通,出现河道狭窄、淤塞等问题。

大约12世纪开始,英国的水陆交通逐渐发展,商品贸易同时也发展起来,远距离的消费者和商人来往于市场同样也需要完善的交通设施,国王的出行,国家*队的移动,对“君王大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刺激了英国中世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中世纪晚期,除了留存罗马时期建设的道路以外,英国还修建了许多新的道路,形成了以伦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体系。从国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出发,通过骑马,两周内准能抵达伦敦;北方则以“北方大道”为交通干线,连通了北方各郡;道路网络东南稠密,西部和西南稀疏。道路按照本地修筑、本地维护的原则,整个道路“连寒冷的冬天也能进行商业运输”,只是大件货物运输主要还是选择水路,而陆路只是辅助。

在跨越河流的桥梁建设上,中世纪成绩是比较显著的,建设数量非常大。道路主要是石质路面,定期有人维护,连乡间道路的路况都非常不错。

中世纪,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单畜和马车。单畜主要是马、驴和骡子,富人骑马,穷人则骑驴或骡子。12世纪,技术进步,农产品增加,农场主需要将产品运送到远距离的市场去交易,开始出现了马拉车,起初人们怀疑马没有牛的力量大,但实践证明,马拉货车有很好的效果。

年,英格兰东部剑桥郡亨丁顿区,每维尔格土地持有者都拥有1-2匹马牵引的车,用来拉干草或谷物。马车又分为两轮轻型车和四轮载重车。四轮车的载重量通常是两轮车的2-3倍。

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英国没有一个地方离海的距离超过70英里,所以水路比陆路更发达。中世纪英国约有条河流可以通航,英格兰通航的主干道包括奥斯河、特伦特河、泰晤士河、乌尔河、波尔河、塞文河、威尔尼河等。

海上运输也是水上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海岸线曲线,形成许多天然良港,如伦敦、利物浦、普利茅斯、达特茅斯、德文等。如普利茅斯,作为南部最繁华的港口之一,码头可容纳上百艘船,朝圣和商贸的人们就从这里出发跨出国门。如达特茅斯码头可以停靠各种类型的船只,一般从法国过来的船只都要先停靠于此地。

按照船体的大小,英国的水运船分为内河航运的小船、大河航运的驳船和海上航运的帆船,在一些浅水区还使用平底的独木舟。海上的船只装配着齿轮,吃水深,所以进入内河时须换成内河船。内河船则以泰晤士河上的带帆驳船和塞文河上的趸船而著名。这些运输船只造价较贵,但运输能力强,所以运费也比陆路便宜将近一半。

15世纪的英式客栈主要设在城市的边缘,规模大的可备几十间客房。客栈—般分为客房、酒馆、马厩和庭院四个部分。客房设置有特色,设有不同级别、不同服务的客房,有单间和通铺之分。现在仍然存在的伦敦南沃克区的乔治客栈和年兴建的天鶴客栈就是典型的英式客找。中世纪,英国客栈的店门外挂着天鹅、金羊毛、鹿头、雄狮、海豚等动物标记,也有常春藤、树丫等植物标记及盾形招牌。

中世纪英国客桟的经营管理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如在都铎时代一家名为来缪艾尔的客栈店规如下:每床每夜4便士,加餐饮收6便士,客房清洁收2便士,每床最多睡5人,不准穿靴子上床,不准自带剃刀,不准带狗入厨房,卖唱艺人睡洗衣房。这些可以看做是现代旅馆管理条规的雏形。

英国人喜欢喝酒,中世纪的英国人爱喝“艾尔啤酒”。每个教区都有自己的酒馆,啤酒馆是人们社交、谈生意、消磨时光的好去处。还供应饭菜和香烟,收费也比较便宜。酒馆作为公共场所是大众娱乐的空间载体,为中世纪休闲娱乐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中世纪英国,商人或富人住宿一般会选择收费高但服务好的旅舍,而穷人则通常选择住宿修道院提供的具有慈善性质的场所。

二、中世纪英国的旅行活动

英国中世纪初期,社会动荡,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人们借助宗教来逃避责任和压力,因此该时期主要是朝圣旅行。进入中后期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务旅行亦得到发展。

(一)宗教旅行

公元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基督教,信徒们认为忏悔和苦行是宗教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基督教会则经由教堂建筑本身以及教堂内举行的宗教仪式来显示自己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它也借助墓地、圣殿、圣徒遗物与十字架等来展示自己。

宗教旅行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士们的传教旅行;英格兰当时与欧洲大陆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许多教士前来传教,如公元年,受教皇格里高利委派,罗马传教士奥格斯丁与其所带的40名修士来英格兰传教。由于受到王后的支持,他在圣马丁教堂宣教,随后修建了现今犹存的圣奥古斯丁修道院,担任主教后主持修建了坎特伯雷大教堂。

二是实地朝圣旅行,以获得忏悔的机会,对某种罪行的宽恕。黑死病后,人们不再相信身边的教会,决定自我拯救,由圣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办法就是实地朝圣。朝圣旅途艰辛,但是信徒克服重重困难也要寻找救赎的道路。

年至年间,英国出现了朝圣指南,指南告诉朝圣者哪里可以过夜,哪里需要禁食。到14世纪晚期,许多城镇*府部门甚至为朝圣信徒提供住宿和餐饮。英国的朝圣者经过5-7周的长途跋涉来到罗马时,手上的导游图己经很多了,他们购买了印有使徒长彼得和保罗或圣徒彼得大教堂钥匙的徽章,回到英国家乡后可以拿此徽章来炫耀,证明自己到过罗马。

英国人在本土的朝圣主要是去坎特伯雷,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的复活节和6-7月的夏季。中世纪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守护神节等也是人们外出放松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假期。

(二)商务旅行

中世纪前期,人们基本生活在农业社会里,商人还显得有些另类。除伦敦外,作为商人载体的城镇发展也不是很出色。最大的地方城市如诺里季、约克和布里斯托尔等,居民长期也只有万余人。其余三五十个郡城,人口一般只有四五千人,多的也只有七八千人。

除几个海港外,绝大多数城市同国内外市场很少打交道,一般都只是地方性的工商业中心,与周围乡村结合成一个个封闭性的经济活动圈,其商业职能主要是为当地服务。商业上是周围农村的剩余农产品交换中心,工业上城市的手工产品基本上是为当地乡村的居民服务。

甚至城里的人还自己兼搞农业。城市之间没有工商业联系,各自为*,划地为牢。加上社会治安不好,行人经常受到拦路抢劫的盗匪的骚扰,这些都增加了商人贸易的成本和风险,所以商业发展缓慢。但是中世纪的英国,是欧洲唯一能够控制本国全境,拥有不受封建领主千扰的国民*府的国家,所以国内商业发展环境很快得到大的改善。

英国商人足迹遍布各地,如布里斯托尔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范围包括冰岛、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爱尔兰和戈斯坎尼等地。年,一个叫约翰海因顿的布里斯托尔人,先后去了里斯本、爱尔兰、诺曼底、锡兰和布列塔尼等地,主要经营红酒、蜂蜜、盐、熟皮等货物。但是这样的人不占多数,中世纪英国多数本土商人宁愿在家将商品出售给每年来一次伦敦或其他地区的外国商人。进出口的利润大都被外国商人获得,直到15世纪末期,英国海外贸易的40%仍然被汉萨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控制。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世纪的英国,由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影响,人们相对封闭,再加上宗教纷争和社会骚乱,人们更愿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领地里,只有极少数人能安然度日,生活惬意。如金斯福德乡绅威廉.斯托纳爵士乡居生活的记述:“爵士终日忙于经营地产,参与管理当地*府的行*事务,与家境相当的邻人交游。”

而在欧洲大陆晚期盛行的“洗澡”游,在英国也不盛行,由于传统的温泉地如巴斯等地的衰退,还有人们古板传统的思想,认为洗澡是不健康的行为,会带来疾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罪。伊丽莎白一世一个月洗一次澡被人们认为是洁癖,为了掩盖体臭,女士们通常会在腰间挂一香囊。中世纪末期,人们受到欧洲大陆传来的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