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人类粪便中,发现残存的塑料微颗粒 [复制链接]

1#

霍金曾很早以前就提过对人类的一个预言,终有一天人类会毁于自己所创造的科技手中。时至今日来看这句话,可能已成为某种现实。

塑料作为20世纪最成功的发明之一,其廉价、牢固、可塑的特性让它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再也离不开的材料之一。

但它化学性稳定的特性,也同样带来了降解的麻烦,如今已有研究声称人体内就发现了残存的微塑料颗粒,难道说霍金的预言真的这么快就印证了吗?

材料新秀

早在年,塑料在美国的实验室中被偶然发现,科学家贝克兰在酚醛树脂中加入了适当填料,改善其原有的特性,合成出了酚醛塑料。

这是当时材料界惊人的发现。这种合成塑料有着极其优秀的耐热性和稳定性,可以经过一定的热压处理,制成模压制品、层压板,又可以生成涂料和胶粘剂。

可以说,对于整个生产领域,酚醛塑料的发明是点亮了一盏明灯。

而塑料能做的还远不止于此,针对塑料特性所做的研究如火如荼,到了约40年代,更具可塑性、可延展性的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登上了时代的舞台。

这一类通用塑料的特性远远超过了前辈酚醛塑料,其透明、化学稳定的特性再加上廉价、适用性广的标签,迅速席卷了全球市场。人们最广为熟知的,就是用其生产的塑料袋。

早在限塑令之前,塑料袋薄而方便的特性,一度成为人们的心头之爱。但它经过针对性地改善特性,运用的场景行业是面面俱到,不仅日常生活使用,在航天、建筑、机械工程等领域依旧是材料的首选。

且塑料的造价低廉,一部分就来源于原料广泛。塑料早已不从煤制成,而是用开采原油的附属品,除开提炼出的石油以外,其他的长链碳分子都可以用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20世纪,石油开采正是轰轰烈烈的趋势,塑料也因此乘上了快车,作为石油化工的衍生品,创造了极高的经济价值。

难“解”之隐

这样“十全十美”的塑料,是否就真的是完美的材料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20世纪各大实验室如火如荼地为塑料增添了许多优秀特性,应用于社会各业之后,问题开始出现了。报废后的塑料怎么处理呢?

一开始,垃圾处理场像处理废纸一样焚烧,部分可燃烧的塑料就这样被分解了,可像聚氯乙烯这样的含氯塑料,会向空中排放相当高剂量的有*氯气。

而有些高稳定性的塑料,甚至无法被燃烧,只能填埋。可填埋的结果相当差,一百年后,挖出来还是原封不动的塑料。

科学家开始重视起来塑料的降解问题,塑料使用时的种种优良特性都成为了杀不死它的顽疾。大部分塑料制品为了强度都添加有氯元素,虽然做出了结实的塑料袋,但焚烧后产生的氯气不仅对人有*,还会污染大气,产生强酸雨。

而如果采用填埋的方式,土壤里的微生物根本无法分解这样稳定性“好”的塑料,反而,它还会改变土壤的酸碱度,让上面根本没有植物能够生长。

最关键的是,大量的塑料被抛弃进入海里,一方面可溶的化学物质进入了海水中,而另一方面被鸟类、鱼类以及众多海洋生物误食。

这些都还只是针对环境的破坏,而可能就会有“自私”的人类问了?那对我有什么害处呢?其实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是一整个生态环境,身在其中,就无时无刻地会受到影响。

但凡流入水中的化学物质,最后都进入地球的水循环,成为降雨落在人类的头上。且人类所食的海鲜食品,都直接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影响。

一开始的案例还只是海鲜,有人因吃的海鱼误食过塑料,而因此在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都累积有化学*素。而吃过这些鱼的其余动物,更是无一不受其害。

据环保组织统计,海洋污染受塑料影响极深,从开始重视以来,有超过种海洋动物深受塑料垃圾的*害,其中包括86%的海龟,44%的海鸟和43%的海洋哺乳动物。

而就连最深的海底,一直被认为是最纯净的生态环境,也被检测出了有塑料的存在。而这些动物无法分解这些塑料颗粒,就被一层一层地随着食物链进入到人的餐桌上。

自食其果

这还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分析,科学家继续对人体的受影响程度做了诸多调查和研究。从最开始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刊登的一篇研究提出了“微塑料”概念,随后科学家们对于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展开了相当多的研究。

普通的塑料无法被生物降解,而只会被物理上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最后成为了这样的塑料碎片。而这样的塑料碎片是无处不在的,从常见的牡蛎、贻贝和鱼类等食物中,以及各种海洋哺乳动物身体里都检测到出现。

最后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对于人体的试验检验,在亚欧地区找了8名志愿者,要求完成他们列出的饮食任务和粪便采样,最后通过对粪便的检测来确定身体里是否存在微塑料物质。

就这样,8名形态各异、年龄不同的实验者,在一周内食用了口香糖、各种海鲜、用塑料包装的食物以及纯净水。

最后的结果让人震惊之余,也是情理之中,科学家在他们的粪便中无一不检测出了共9种常见的塑料成分。其中最多的就是PET和聚丙烯(PP),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包装和化纤衣服上的塑料材料。

这也正是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已经全部被塑料所包裹了,且塑料带来的*性,甚至科学家都还没彻底研究清楚。

从目前已知的以假激素的形式干扰神经系统,由化学物质影响生育功能以外,还有对于内分泌调节的影响。

小结:

可以说,在塑料对人类社会带来便携性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灭顶之灾”。这样看来,霍金的预言恐怕现在就要实现,人类当时发明塑料的时候根本没有技术去解决这样的一个“宝藏材料”,打开后才发现是个“潘多拉魔盒”。

不过稍有庆幸的是,尽管人类确实还没找到离开地球逃脱污染的方法,但现在可以处理塑料的技术有了创新。

目前实验室内能够降解塑料的微生物已经成功培育并证实有效,且在新生成的塑料中已经有了限制,不得再生产某些*性极强、难以降解的塑料了。

所以说对于地球的环境也不用杞人忧天,但对于环境保护,依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