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英国对印度农民的掠夺和剥削,十六世纪印度 [复制链接]

1#
专科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bdfzz/289520.html

引言

年,英国工业资本在加尔各答建立第一家*麻工厂,用机器纺织*麻。七十年代开始以后,随着*麻工业的日趋兴旺,英资*麻公司迅速增加。

年,有*麻工厂22家,工人人;年,增为36家,工人人;年,达64家,工人人。在年,印度*麻制品的生产,超过了英国纺织业中心的丹地(在北爱尔兰),几乎全部处于英国资本控制之下,即使在印度民族资本经营的棉纺业中,英国资本也占三分之一。

在这里,有必要联系考察一下英国资本在这一时期的种植园发展情况。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工业资本为了直接掠夺印度农业特产,开始把三十年代已出现的种植园经营,进一步发展起来。自年在阿萨姆设立第一家种茶公司,到五十年代,英经营的茶叶种植园,在阿萨姆、孟加拉、南印度、锡兰各地速发展起来。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的茶叶几乎全由中国供应,到十九世纪末,英国消费的茶叶主要由印度供应,从印度进口的茶叶已比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为数大五倍以上,印度茶叶种植园发展之快由此可见。

~年,印度茶叶出口量平均每年达万磅。次于茶园的是橡胶种植园。十九世纪末,英国资本在南印度缅甸锡兰等地开拓橡胶种植园,到年,橡胶产量达万磅,几乎全部出口。此外还有蓝靛种植园。早在三十年代,英国资本在印度经营的蓝靛种植和加工业,已有相当基础,每年出口到英国的蓝靛总值达万英镑,成为印度输出的一宗重要物资。

~年,孟加拉农民反抗英国种植园主的专横压迫,一度影响蓝靛生产。之后,蓝靛种植面积和出口数量仍然迅速增长,直到年,德国化学染料上市竞争,英国在印度经营的蓝靛种植和加工事业才逐渐衰落下去。总的看来,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种植园的投资,在印度各经济部门的投资中,其数量仅次于铁路投资。

十九世纪上半期,执行英国工业资本意旨的印度殖民当局,先后在各个地区建立了田赋掠夺制度,到~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以后,因慑于印度农民反抗斗争的威力,被迫采取一些法令措施来加以调整。表面看来,这些法令似乎对农民有所保障,使剥削有所减轻,实际上,农民的权利仍然毫无保障,剥削并未减轻,甚至还加重了。所谓的调整,结果是一场骗局。例如,在实行固定柴明达尔制的孟加拉,年颁行地租法,宣布农民对地主缴纳的地租额,永远保持不变,地主不能任意增加。

这充其量只限制了柴明达尔地主原来那种随意征收地租的情况,而对于原定田赋额并无丝毫减轻。年又通过佃租法,规定在不损害地主“正当权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佃租权给予一定保障。但是,一般贫困小农,在田赋、地租、高利贷的重压下,往往被迫出让租佃权,哪有什么保障。在实行莱特瓦尔制的马德拉斯,自年起,把原定的田赋率按田地总产额三分之一、无限期的征收办法,改为按净产额二分之一、限期三十年,到期重订的办法。由于税吏总是高估净产额,农民的负担并未减轻,实际反而加重。

在实行马哈尔瓦尔制的北印度地区,根据年的田赋法,对每一地产的地租额或净产值,须经税吏调查,重加估定,田赋规定为重估后的地租额或净产值的45~55%。但税吏往往高估地租额,据以确定田赋额。这实际上是拥有这些地产的地主向佃农勒索更高的地租。在实行农村租佃制的旁遮普,年的租佃法竟重新承认以前未被确认的地主,对耕种其土地的农民则承认其占有权(即永佃权),并规定地主一般不得增加地租。年又通过一项田赋法,规定田赋额为佃农缴纳的实际地租额的一半。这显然是恢复封建地主制,结果使许多小土地所有者的农民失去自己的土地。

所有这些事例,说明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时期,对印度农民的田赋掠夺,十九世纪下半期比上半期更加重了。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搜刮的田赋为19.7百万卢比;年增为24百万卢比;年再增为30百万卢比。真是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然而对印度人民血汗的压榨,还不只田赋地租而已。随着英国工业资本日益深入印度农村,加紧对印度粮食和农业原料的掠夺,原来就很活跃的印度商人一高利贷者,这时与英国殖民主义者紧相勾结,对印度人民的盘剥也日益猖獗。

据年印度饥荒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材料,当时印度西北各省的商人高利贷者,通常在庄稼收割前四个月,把谷物和其他必需品贷给农民;当庄稼成熟时,他们几乎拿走全部收成,以清偿借贷本息。在贷放谷物时,计价比市价高,收回谷物时,计价比市价低,此外还要收取25%的年利。这种与中国旧社会历史上的买青苗或放青苗十分相似的高利贷剥削,在马德拉斯、孟买、孟加拉以及中部各地普遍存在。除了这些英国工业资本的爪牙外,还有作为英国殖民统治支柱的新地主阶层。这些地主多半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他们也就具有商人、高利贷者和地主三重身份。

他们与佃户订约时,条件十分苛刻,佃户同时就是他们的债户。印度广大农民成了这些地主的债务奴隶。在重重剥削之下的印度农民,大量丧失了自己的土地。马德拉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实行莱特瓦尔制时,占农业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对所耕土地有占有权;到年,这部分农民多半丧失了土地占有权,只占农业人口的48.4%了。成为鲜明对照的是:与印度农民遭受英国工业资本无情掠夺和剥削,从而陷入极端贫困的同时,也就是与整个印度经济加紧殖民地化的同时,英国资本主义宣布自己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金时代”。

印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落后性和顽固性,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难以萌芽,情况远不如英国那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在封建社会末期顺利地发萌成长。十六世纪的印度,商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十七世纪开始以后,随着印度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不仅城市的手工业者,连农村的手工业者(包括公社农民的家庭手工业者)也都日益卷入了商品生产,印度出现了一些繁荣兴盛的工商业城市,例如著名的达卡城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印度本身的商业高利贷资本日益活跃,加以同东印度公司的商业资本相勾结,使印度城乡的商品生产活动初步具有分散的手工工场性质。但是,印度的商业资本大体在商业高利贷活动中周转,对于印度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其帮助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在个别地区,还是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十七世纪后期,戈尔孔达已有商人向封建王公租地开矿,雇工达人之多。十八世纪中叶,孟加拉一些地方的商人,经营缫丝工场,每个工场雇工十余人。

这些情况说明,即使在顽固的保守落后的封建关系的束缚之下,印度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还是有所萌芽。不幸的是,这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经济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印度的城市和农村,英国殖民主义者已经开始了用武力征服印度的过程。在英国的掠夺与摧残下,印度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关系这颗好不容易才破土而出的幼芽,没有来得及伸枝展叶,就被殖民者踏死在泥土里。印度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夭折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印度失去了自然发展的条件。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地阻碍新的生产方式在印度发展。特别是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经济的深刻破坏和严重阻碍,使印度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崩溃以后,未能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如马克思所说:印度失掉了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无论怎样算尽机关,终归逃不脱历史辩证法的管束,他们在破坏印度社会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却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掠夺和控制印度,开始在印度兴建铁路,设置银行,并建立了一些原料加工工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为以后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前提,不可避免地会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置”到印度。当然,在英国工业资本强大的压力和阻力下,这不是立刻就能顺利开展的过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在印度人民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完全摆脱英国殖民枷锁和收获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所播下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是印度人民和印度经济对英斗争过程的结局。但在这一斗争过程中,资本主义这个“新的社会因素”一定程度的发展,无疑是必然的,历史也正是这样行进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掠夺与摧残,特别是十九世纪开始以后工业资本侵略时期,机器工业品大量输入,粉碎了印度的城乡手工业,破坏了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农村公社的基础,加以田赋、地租和高利贷的压榨日重,使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失去旧业,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为印度民族资本提供了广大的廉价劳动力。

英国资产阶级为扩大工业品的输入印度和扩大原料品的输出印度,又在印度兴建铁路网,设置银行和代理行等,使印度与英国殖民者有勾结的商业一高利贷者,特别是大买办商人和大高利贷者,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这就为印度的民族资本提供了可观的资本积累。而印度的资源又很丰富。这一切,都给印度资本主义、印度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十九世纪后半期,印度民族资本开办的资本主义工业终于出现了。年,印度买办纳纳勃依·达瓦尔,在孟买创办了第一家棉纺织厂。

以后孟买大买办商人纷纷建立纺织厂,到年已有12家。年,印度已有家纱厂,雇工达人;年,增到家,雇工达人。年,印度的产业无产阶级已有35万多人;到年,达54万人。印度的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带着殖民地的羁绊,终于开始发展了。印度资本主义工业的成长,是有其殖民地的特点的。与典型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照,其特点十分鲜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早在十五、十六世纪就顺利成长;印度的资本主义关系,萌发艰难,迟至十七世纪才开始出现,而且一吐芽就被英国殖民者扼杀。

英国的工厂手工业,有充裕的资本原始积累支持;而印度人民的巨额财富倒成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源泉,使十八世纪开始以后,主要在英国殖民者的影响下,才出现的初步形态的分散的手工工场,一直没有发展。英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是在工场手工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印度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则是越过手工工场发展阶段,直接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后半期印度第一批民族资本的工业企业,不是从手工工场发展而来,而是大买办商人。大高利贷者,仿照英国工业企业的样式,直接创办的。印度社会的殖民地性质,决定了印度民族资本的发展方向和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性质。

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主要由甲古拉特、孟买、马德拉斯、加尔各答等大港口城市的大买办商人和高利贷阶层所形成,是商人直接变为产业资本家的。由于英国殖民制度的阻碍,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只能走轻工业发展的道路。除纺织工业外,其余企业几乎都是对原料进行初步加工的企业。即使如此,仍免不了英国工业资本的嫉视和压制。由于英国殖民制度阻碍着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阻碍印度机器制造业及其他重工业的建立,这就使印度的民族资本不得不依赖英国资本而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决定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依赖性和软弱性。

十九世纪后半期,印度的一些大买办、大高利贷者,乘着有利时机,开展工业经营,但他们并不放弃旧行当,仍然从事买办和高利贷活动,这就使印度的民族资本,不仅依赖英国资本,而且还与本国的商业买办资本和大封建土地所有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决定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落后性。英国对印度民族工业的阻挠,迫使印度一部分商人一高利贷资本向农村发展。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住在城市的地主,人数增加了五倍,大量的资本固定在地产上。但是,资本渗入农村,客观上也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的某些发展,使作为经济作物的农业专门化随之有了加强。

总括看来,印度社会经济结构在遭到英国工业资本的破坏后,民族资本虽有某些成就,但在英国工业资本千方百计的阻碍下,得不到正常的顺利的发展。就拿已经出现的棉纺织业来说,也是在崎岖险窄的道路上探索行进的。十九世纪后半期,印度的民族资本出现后,一直在英国工业资本的势力范围内寻找空隙,谋求发展。在轻工业方面,印度民族资本的纺织工业,总算打下了一定基础。在重工业方面,则只有一些机械修配厂,专为英国控制的铁路服务,根本没有自己的机器制造业。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资本首先创建的工业部门,也是较有基础的工业部门。

在英国工业资本侵略印度时期,印度棉纺织业的经历可以反映印度民族资本的成长过程。十九世纪后半期,印度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批棉纺织厂在孟买出现。当时它们之所以能站住脚,是因为它们主要生产向远东特别是向中国输出的粗纱,谨慎地避开了同英国棉纺织业的竞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棉退出世界市场,印度棉花生产空前繁荣,孟买的棉纺织业掀起一次建厂高潮。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美棉重新进入世界市场,印度棉纺织业遭受困难,许多厂商破产,有的则靠英国侵略阿比西尼亚战争的*需订货渡过难关。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度棉纺织业再度兴旺,除在孟买增建新厂外,还开始在内地棉花产区如阿默达巴德,那格浦尔等建立新厂。到年,印度棉纺织厂增到51家。往后,在避开英国的阻挠和外国的竞争中,挣扎前进,继续有所发展。年,印度棉纺织厂数为家,工人数为人,纺绽数为万枚,织机数为台;年,厂数增为家,工人数增为400人,锭数增为.23万枚,机数增为台;年,厂数达家,工人数达人,锭数达.06万枚,机数达台。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民族资本经营的棉纺织工业,已成为印度最大的工业部门。印度纺织业的规模在亚洲居于首位,超过日本和中国。当时日本的纺锭数为万枚,远不如印度,至于中国的30万枚,则更不在话下了。印度民族资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发展,主要的一条经验是避免同英国资本竞争。印度的棉纺织业生产的粗纱粗布,最初主要向远东销售,十九世纪末开始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都不与英国棉纺织业发生直接竞争。在印度国内市场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纺织品仍占优势。3年,印度消费的外国纺织品,主要是英国纺织品,约30亿码;而消费国内生产的纺织品,包括工厂和手工织品,只有21亿码。

但是,印度民族资本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殖民地的印度的民族资本,不管怎样小心翼翼地在英国工业资本的牙缝里讨生活,还是免不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千方百计的阻挠。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就迫使印度接受片面的“自由贸易”,用航海条例和关税手段来阻碍印度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外国棉、丝织品输入印度,要征10%的进口税,而英国棉、丝织输入印度,则只征5%的进口税。从外国进口的棉纱和棉线,要征7%的税,而从英国进口的,则只征3.5%的税。然而英国兰开夏的纺织资本家还不以此为满足,年又强使印度殖民当局取消了30支纱以下的粗布的进口税。

这对于印度的棉织工业,更是一次直接的严重打击。然而英国殖民主义者还不罢休,年,除酒和盐之外,干脆把所有的进口税一律取消。年,印度殖民当局为了增加财*收入,不得不重新征收纺织品3.5%的进口税,为了照顾英国兰开夏工厂主的利益,同时对等地开征了印度纺织品3.5%的新税,名之曰出厂税。

结语

这就是说,印度的纺织品,出口要征税,不出口也要征税,凭空增加了一项新税负担,使兰开夏的纺织品更加畅行无阻地在印度倾销。除关税外,英国殖民当局还利用外汇手段来打击印度民族资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