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海湾战争中萨达姆为何敢于以一国之力对抗以 [复制链接]

1#

如今有些人只要一提起伊拉克似乎总会首先想到炸弹袭击之类的事,然而曾几何时伊拉克所呈现给世人的却完全是另一番形象:年伊拉克的外汇储备接近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年伊拉克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32位,而当时伊拉克总人口只有万。这一年伊拉克的人均GDP超过美元,而当时的韩国人均GDP只有美元。

年局座张召忠在伊拉克工作时的收入只相当于当地人收入的1/30左右。你以为这就是伊拉克当时的全部繁荣景象吗?上世纪80年代初伊拉克的社保体系可以简单归纳为四个免费:免费的医疗、免费的养老、免费的教育、免费的住房。就是今天一些发达国家也没能完全做到这些,然而伊拉克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做到了。80年代初伊拉克的小学入学率已高达%,而大学生的入学率超过惊人的55%。

伊拉克由此成为当时第三世界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全面扫除文盲的国家。这些数据可不是伊拉克自己弄虚作假的掺水数据,事实上伊拉克当时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联合国甚至为表彰伊拉克在教育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为其颁发了金质奖章。经济民生的繁荣富裕是当时伊拉克综合国力的缩影。同一时期伊拉克的军事实力在世人眼中也是颇为强大的。

当时的伊拉克拥有万左右的正规军和大约48万预备役部队,近辆辆坦克、门火炮、辆装甲车、多架作战飞机以及飞毛腿导弹。此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的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

如此庞大的家当使当时伊拉克号称是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可看起来颇为强大的伊拉克军队在年的海湾战争中却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轻松击败:在经历了42天的连续空袭和个小时的地面战斗后伊拉克有40个师被歼灭或遭到重创。伊拉克在这场战争中阵亡人、负伤0人。伊拉克不仅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坦克、装甲车、火炮,而且石油工业、基础设施和一些重要军事目标都遭到了破坏。

伊拉克海军更是在这次战争中完全被摧毁。海湾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二千亿美元。战争中大量基础设施的破坏又给伊拉克战后的经济重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海湾战争简直是伊拉克的一场灭顶之灾。那么当年的萨达姆为什么敢于以自己一国之力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呢?他难道在事先没衡量过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吗?

你以为萨达姆真是傻大木吗?他能从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一步步奋斗到伊拉克总统的地位显然是具备很强的政治手腕和眼光的。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轻易草率做出一个愚蠢的决定呢?事实上萨达姆敢于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由绝对充足的把握的。至于事态后来的发展只能证明萨达姆当时的判断分析有误而已。

年的海湾战争和年的伊拉克战争其实是有所不同的:年的伊拉克战争是美国纠集自己的盟友对伊拉克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然而年的海湾战争却肇始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其实是经过联合国授权的:包括我国在内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没一个投反对票的。参与海湾战争的除了美国的西方盟友之外也有叙利亚、埃及、阿曼、卡塔尔等阿拉伯国家。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这场战争可能是动机不纯,然而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确是为解放科威特而参战的。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行为使其成为了国际上的众矢之的。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行动最终是彻彻底底失败了,但这并不是一次草率决定的行动。事实上这可以说是萨达姆图谋已久的一次行动,因此在事前是经过充分论证权衡的。为什么说这次行动是萨达姆蓄谋已久的呢?

萨达姆所属的“阿拉伯复兴党”的宗旨就是团结阿拉伯地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联盟,从而复兴整个阿拉伯民族。从萨达姆的早年生平看来也是一个绝对的强势铁腕人物,否则他也不可能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奋斗成为伊拉克总统。一直以来萨达姆就有一个梦想:把所有的讲阿拉伯语的国家统一起来重建一个阿拉伯帝国。萨达姆为实现这一梦想就制订了分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强国;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树立自己的绝对威望;第三步统一阿拉伯世界。在通过石油国有化政策实现了使伊拉克富裕强大起来的目标之后萨达姆开始树立自己在中东世界的绝对权威。-年伊拉克打着为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对抗什叶派伊朗的旗号同伊朗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萨达姆本想利用这次战争树立自己的权威,可事与愿违的是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两伊战争之前拥有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到年停战时已付出了阵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被俘5万人、损失作战飞机架、坦克辆、火炮门、舰艇15艘、欠下外债多亿美元的代价。当战争结束时伊朗和伊拉克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这意味着伊拉克在阿拉伯各国的积极支持下最终一无所获,反而付出了高昂沉重的代价。

然而两伊战争期间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更多是以贷款模式提供的。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而一无所获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就算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萨达姆因此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

既然伊拉克人是拿性命去战斗,那么就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可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的拒绝。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被科威特逼到墙角的萨达姆索性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吞并了科威特。当时的科威特虽因为石油而致富,但国家实在太小——天然缺乏战略纵深。

科威特既没建立起成熟的工业金融体系,也没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这个富而不强的弹丸小国是伊拉克眼中的软柿子,所以萨达姆在采取军事行动时其实丝毫不担心科威特。相比之下萨达姆更为关心的是美国的态度。由于美国在两伊战争中是伊拉克的盟友,所以萨达姆自信地以为美国会支持自己吞并科威特。萨达姆为做到万无一失还在年7月25日宴请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女士。

晚宴过后的舞会上萨达姆向格拉斯皮暗示了他想吞并科威特的意思,结果格拉斯皮却误以为萨达姆只是开玩笑,所以竟乐呵呵地表示“乐见其成”。这令萨达姆自己都不敢相信,因此他继续追问这是格拉斯皮的个人观点还是美国政府的意思。格拉斯皮则说:“布什政府期望与伊拉克树立友善联系”。“对阿拉伯内部的争执如伊科之间的边境争执表示中立”。这样一来萨达姆就自认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科威特尽管是一个产油大国,但在萨达姆眼中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弹丸之地。在两伊战争中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曾是美国的盟友。那时萨达姆可没少从美国人那儿拿好处。两伊战争最关键的年萨达姆的军队经过前期的消耗后节节败退。当时伊朗军队甚至攻入了伊拉克本土。在这万分危机的时刻美国向萨达姆输送了大量的武器和高达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情报机构将源源不断的伊朗情报送到萨达姆的面前,甚至连伊朗的军事布防图都一目了然。两伊战争后期美国直接派军队摧毁了伊朗大量海军,从而保护了伊拉克的石油设施和运输。年伊拉克误射导弹打中了美国驱逐舰,美国却反而将矛头对准伊朗进行报复。这一切使自负的萨达姆认为自己治下的伊拉克作为中东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是美国必须倚重的盟友。

萨达姆觉得美国不可能为了科威特这样的弹丸之地下血本进行干涉。在萨达姆看来美国犯不着为科威特这样的弹丸之地冒得罪伊拉克的风险。萨达姆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这种想法才会像上文所说的那样去宴请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然而美国驻伊拉克大使格拉斯皮的表态使萨达姆更加坚信自己原来的想法是正确的。当然萨达姆也没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美国不干涉这点上。

萨达姆觉得伊拉克作为中东地头蛇凭借地缘上的优势足以应付美国的干涉。毕竟即使是美、苏这两个超级大国也曾有过被越南、阿富汗这样的小国利用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打败过。海湾战争前萨达姆其实是相当自信的。这种自信一方面来自于萨达姆的强硬作风: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奋斗成为伊拉克总统,又为争夺中东霸权和伊朗撕逼八年。萨达姆在中东地区是绝对的铁腕人物。

不过萨达姆的自信也并非完全只是妄自尊大,事实上当时的伊拉克还是具备相当的实力的。当时的伊拉克如果仅就军队规模和武器装备而言的确算得上在全球排得上号的军事强国。萨达姆认为美国的确是世界头号强国,可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有限,而自己则完全可以凭借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对其进行压制。在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框架之下总统要对外使用军队必须获得国会的通过。

在这种体制下美国如果要发动战争在相当程度上必须遵循国内民意,而美国人对战争伤亡又格外看重——越南战争就是因为伤亡过重导致国内反战浪潮高涨,最终迫使美国撤出了越南。事实上在海湾战争之前萨达姆就曾狂妄地放出豪言:“美国社会连一万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而具体在中东地区伊拉克反而凭借本土作战的优势取得了兵力优势。

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年8月底萨达姆在会见外国领导人时曾说过:“我十分了解美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空中优势”。不过与此同时萨达姆坚持认为空战不能起决定作用,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得是靠地面决战。这样就能使伊拉克本土作战的优势得到充分释放。年9月萨达姆对军队发表讲话说:“你们知道空军不可能决定地面战争……这是经过所有常规战争和解放战争证明的规律,最后一个证明的是越南战争“。

这一时期萨达姆屡屡扬言要把海湾地区变成“第二个越南”:如果美国要干涉伊拉克在科威特的军事行动,那么伊拉克军队就会让美军遭遇在越南战场一样的惨败。然而萨达姆完全失算了: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致力于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这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坚决避免某地区出现一国独大的区域霸权。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是美国的盟友不假。

可如果坐视伊拉克成为中东霸主将损害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所以最好还是维持对中东国家分而治之的策略。萨达姆不仅低估了美国干涉科威特问题的决心,也同样错误估计了美国的军事实力和自己的处境。表面上伊拉克和越南具备一定的相似性:萨达姆显然认为伊拉克能像越南一样凭借主场作战的地利优势使美国背负沉重的损失,而美国人恰恰是对损失极为敏感的。

当时美国国防部后勤局对伤亡情况的模拟结果显示:这场战争预计死亡人数1.5万到1.7万。美国民众表示不能接受这一结果,甚至有人直接质问当时的老布什总统:“你是否会把自己的孙子送上战场?”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曾一度试图与萨达姆进行和解,然而这在萨达姆眼中就是示弱的行为,所以萨达姆见美国人主动提出谈判并没见好就收,反而得寸进尺的强硬拒绝了美国要求其从科威特撤军的要求。

可等到战争真打起了以后萨达姆才发现战争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本来以为美军在中东没什么军事力量存在的萨达姆一直做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美梦,然而他很快就发现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是呈几何级数在膨胀:美军超过架C-和C-5向海湾地区快速集结,在沙特达兰空军基地每7分钟降落1次,22天的运输量就超过了年柏林空运11个月的量。

与此同时美国的运输船从全球战略基地运来物资,三艘的运量就已相当于0架C-的运量。海空并用运送30天后海湾地区集结了超过10万名美军。在接下来的4个月美军又继续昼夜不停地搬运,最终50多万名士兵、近辆主战坦克集结,运送物资达万吨!事实上萨达姆从一开始就完全错误估计了形势:伊拉克不是越南,美国也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美国。

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当局拥有万左右的正规军和万左右的“民兵骨干”,这其中有30多万训练有素的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从40年代起越南就一直处于长期持续不断的战争状态:先是抗日、再是抗法、接着是抗美,在长期的战争状态中越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抗法战争中陈赓大将帮助训练北越军队,同时北越的武元甲大将也曾系统专研过毛泽东主席的军事思想。

越军借鉴中国军队的游击战经验根据越南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同法军、美军展开游击战、阵地战、地道战、地雷战、山地阻击战、夜袭战、破袭交通战、丛林战,同时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支前。尤其是这时越南军民已掌握了一套适应丛林山地作战的游击战法,本土作战的他们显然对气候、地形更为适应,因此占据着天时地利——他们总是能神出鬼没地出现在美军面前。

至于人和方面也是无可置疑:北越内部的团结一致显然是乱哄哄的南越及其美国盟友所无法比拟的。况且越南战争并不只是美国与越南之间的战争,而是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被视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战争,因此越南得到了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援助。萨达姆以为自己也能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战胜美国,然而他却忽视了伊拉克和越南在这两场战争中的不同处境。

越南战争表面上是胡志明领导的北越同美国及其扶持的南越政权之间的战争,可实际上却是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之间的对决,因此北越能得到来自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相比之下伊拉克挨打完全是咎由自取的行为。伊拉克公然吞并一个主权国家完全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当时在联合国召开的大会上安理会14个理事国中有13个同意对伊拉克制裁,剩下那个不是反对而是缺席。

得到联合国支持的美国迅速集合起包括有英国、法国、加拿大、沙特、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等国参与的多国部队。参与海湾战争的美国盟友中不乏在地理位置上毗邻伊拉克的国家: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沙特、巴林、卡特尔、阿曼、阿联酋、土耳其和迪哥加西亚的空军基地部署了多架作战飞机,另外还有3个航母战斗群游弋在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阵地上。

等到战争真正打响时美国已在中东地区聚集起有34个国家参加的多达66万兵力的多国部队。尽管伊拉克在海湾战争中动用了86万部队,可双方的兵力差距其实已不算明显,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已不再是双方的兵力而是各自的军事技术,而最终也恰恰是美国所占据的技术优势击败了在兵力上略胜一筹的伊拉克。海湾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一次标志性的划时代战争。

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模式,对世界各国都起到了一次新形势战争的启迪左右。海湾战争的最大特点就是这是一次高科技战争。本来人们以为美国与伊拉克那么多坦克、装甲车相互对峙,是要打现代版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伊拉克甚至还指望利用人海战术在巷战中打击美军,然而直到战争结束之时人们期待中的大规模地面战争基本上就没怎么发生过。

在展开正式的军事行动之前9架美军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便先行摧毁了两座伊军早期预警雷达站。因此当美军第一梯队的8架F-战机在进入伊拉克领空腹地时伊拉克方面毫不知情,从而使美军得以顺利执行对伊拉克防空体系的“斩首”行动。年1月17凌晨3点左右美军一架F-投下第一枚炸弹,轰炸了伊拉克军队位于本国南部的一处截击引导中心。

在之后的时间里超过架次的战机也各自展开对伊军防空系统节点、指挥机构等重要目标的打击。另一方面美国海军在展开对伊拉克海军全面打击的同时还发射了50余枚“战斧”导弹打击伊拉克各地的输变电设备。紧随这第一轮空袭之后的是第二、第三波的F-空袭。在经过一夜的空袭之后到第二天拂晓时分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已经基本崩溃。伊军残存的防空部队对着被炸成废墟的指挥机构只得各自为战。

那些见到第二天日出的部队本以为能与美军正面交火,可他们迎来的却是更加猛烈的空袭。伊拉克的雷达节点、发电站、指挥中心等陆续被已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毁,巴格达就此与外界失去联系,联军就此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综合运用空间卫星侦察、空中侦察、地面侦察等多种手段截获伊拉克的雷达、通信设施和电磁波信号并通过电脑和情报分析人员分析处理。

由于确定了伊军的指挥中心、通信和雷达系统的各种参数,因此多国部队总是能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事实精准打击。美军先发制人地摧毁了伊拉克境内的大多数军用机场。伊军的许多战机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摧毁。当然伊军已起飞的战机在美军的F-15和F-16面前也迅速被尽数击落。至于伊军庞大的地面部队甚至都根本不需要联军出动地面部队与之交战。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通常都是在伊军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发射反坦克导弹,从而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摧毁伊军的坦克装甲车。美军的飞机、坦克、步兵战斗车乃至单兵武器都装备有红外夜视装置、激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设备等夜视夜瞄器材,这使美军的武器装备在夜间可以发挥同在白天一样的作战效能,使美军能昼夜不停地连续作战,更有效地打击伊军,更快地推进战役战斗的进程。

美军在战争开始前就用电子作战飞机对伊军电子设备实施强烈干扰,从而实现对伊军的通信和预警雷达系统的压制,确保了空袭行动的突然性。在战争的全过程中美军针对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实施强大的电子战。美军对伊军电子设备、防空雷达和通信网络等进行“软压制”,结果伊军在战争中完全处于指挥失灵、通信中断、空中搜索与反击能力丧失的状态,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整个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多架旋翼飞机(其中多架攻击直升机)、余辆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战争中多国部队综合运用反导作战、电子战、心理战、海战等诸军兵种协同作战。

相比之下伊拉克的作战理念完全是另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尽管强大,但那个时代的电子技术还并不成熟。海湾战争打响之前萨达姆一心要把伊拉克变成第二个越南,然而90年代的美国已不同于70年代的美国:越战时期美军还没完成信息化。那时美军的火力尽管强大,但其火力投放很难做到精准打击,所以要想彻底消灭对手就只能与对方展开近距离作战,而这种作战往往会造成美军大量的伤亡。

这也是萨达姆在海湾战争期间一门心思指望与美军打地面阵地战的原因。有这种想法的其实并不是只有萨达姆一个人。当时全世界普遍认为要战胜美军这种装备精良、火力强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就要把美军拖入阵地战、巷战或是游击战这种近距离作战以大量杀伤美军。萨达姆在海湾战争中仍试图通过这种传统战术战胜美军,然而当战争打响后他就被美军全新的作战模式震惊了。

感到震惊的不只是萨达姆,事实上全世界都被这场战争震惊了。当年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全程旁观了这场战争。战争刚开打时中国军内普遍的预言是:“这将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伊军至少能在科威特坚守一年”......然而短短一个多月伊军便兵败如山倒。这如何能不令人震惊呢?战争结束后中国一度大量翻译美军的作战条例、军事报告,在无形中开始参照对方的模式和标准来建军。

我们可以发现空军在海湾战争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当然也不能因此忽视其它兵种的作用。尽管空军在这场战争中是唱主角的,但没其他兵种的配合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先进的武器对于现代战争很重要,但武器终究还是人来操作的,因此对于作战人员的素质要求就非常高。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战争中人终究处于核心地位,毕竟死物是无法取代活物的。

新中国成立后大体上维持着相对和平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除了抗美援朝之外其余的战争规模都很有限。我们对现代战争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这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转变传统战争思维——陆军不再只是唯一关键的兵种,而是要建立体系作战(尤其是信息化作战的思维和模式)。海湾战争结束后中国军内各个层次召开的大大小小数百次研讨会得出了一个结论:变革!

只有抓紧已到来的新军事变革才有求胜的可能,而变革首先是从思想开始的。海湾战争前中国军队仍延续着“地面制胜”理论:“战争的最终胜负要靠战靴和步枪决定”。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形成了“大陆军主义”:陆军占据主导地位、海空军发展相对滞后。海湾战争后空军、海军的重要性开始得到普遍认可,海空联合作战、近海防御作战等成为军队研究的重点。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由此开始了全面转型。

海湾战争后中国把科技强军提上了日程。中国军队开始以高科技战争为目标进行发展。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依靠GPS制导的导弹和战机在10天内就把伊拉克上百万大军直接打回老巢。海湾战争使中国意识到了拥有独立导航系统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在年启动了北斗1号系统工程。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被海湾战争点醒的不只是中国:海湾战争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当于给全世界提了一次醒,如今世界大国几乎都在竞相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全世界能实现全球覆盖的卫星导航系统一共有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欧盟伽利略系统、中国北斗系统这四大系统。此外日本和印度也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不过日本和印度的卫星导航系统尚不能实现全球覆盖。

目前韩国也制定了自己的导航系统计划:预计在年建成自主导航系统。国之重器不可受制于人。不只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事实上世界各国全都明白。发展自己的导航系统是需要科技实力、工业产能作为支撑,所以迄今为止全世界连韩国在内一共只有七家在研发自己的导航系统,目前已研发成功的只有六家,已实现全球覆盖能力的只有四家,但发展自主导航系统已成为主要工业化大国的普遍趋势。

现在回头审视海湾战争就会发现这的确是一场划时代的战争:在此之前世界战争的主流依然是二战以来的钢铁洪流模式;海湾战争之后世界各国的建军指导方针普遍转变为立足于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新型战争。尽管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然而各自的经济水平不一样、军工实力不一样、研发能力不一样,所以真正能跟上这波转型的国家其实并不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