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商业是如何阐释美利坚的美国商业简史 [复制链接]

1#

现在的公司,即便是最大的、最有财力的,在结构上也极为精简,并且更加倾向于把生意在全美乃至全世界外包出去。为了了解现代的商业环境是如何成形的,从全球性的金融巨头到地方性的小商店,我们必须把这种发展放在历史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历史会帮助解释公司如何塑造国际贸易、竞争以及全世界人们的消费结构,并同时怎样反过来被它们所塑造。

殖民地以及资本主义

作为英国殖民地之一,在美国,殖民者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以贸易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该体系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商业公司不断复杂化的成果基础上的。

经济组织和商业机遇上的重大变化是伴随着从年左右开始的欧洲对美洲的殖民而来的。在王室提供的法律和军事上的保护下,英格兰商人取得了巨大优势。巨量的资本汇集到一起形成了莫斯科公司(于年授权建立,用于对俄国开展贸易)和东印度公司(年建立)。在英国模式的基础上,荷兰王国于年授权建立了荷属东印度公司。

以私营产业的方式去运营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尝试失败了,但是殖民股份公司的模式延续了下来。英国的私人投资者在王室的支持下,到诸如纽芬兰(为获取渔业资源)和百慕大(为了烟草种植)这样的地方建立了永久的英国定居点。年,一小拨被称为分离派的宗教反对派,为了躲避来自英格兰教会的迫害,购买了一项特殊许可,这是被称为来自弗吉尼亚公司(那时候还没破产)的开发许可,持有它可以在詹姆斯敦附近建立定居点。三年之后,购买了弗吉尼亚公司许可的分离派教徒,和其他直接购买殖民活动权利的人,合计约人,碰巧在一个距詹姆斯敦北部很远的前马萨索伊特印第安人城镇登陆,这个城镇被他们重命名为普利茅斯。年,来自另一个针对英格兰教会的宗教反对派清教的教徒得到了建立马萨诸塞湾公司的皇家特许状,该公司于第二年建立了位于普利茅斯北部的殖民地。

查尔斯·比尔德出版了《美国宪法的经济解释》,强调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创造了一个特定的服务于他们即时金融利益的政府结构。)其作者期望的充满活力且以企业为导向的法律体系就显露了出来。到了18世纪80年代,美国的商业实践同早先的殖民地时期相比变得更加多样化。当兴起于英国的工业化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之后,美国的商人很快就从那些起草并通过宪法的人所创造的经济秩序中收获了巨大的利益。

奴隶贸易

奴隶制和棉花王国的兴起:棉花“王国”为美国早期商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流动到种植园园主和商人手中的巨额财富创造了哈蒙德这样的政治阶级,他们强烈捍卫奴隶制的行为将会引起—年的分裂。他们生产的棉花养活了欧洲和北方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社会,也改变了美国人工作和消费的社会环境。并且最为关键的是,棉花经济的扩张巩固并促进了奴隶制这一传统。在南北战争开始的时候,奴隶制在整个南方扩展到了创纪录的级别。万女人、男人还有小孩被脚链束缚着,充当“人肉投机商”的猎物、巨额金融资产以及为南方经济上的霸权提供动力的劳工。

奴隶制和资本主义:传统上来说,学者认为奴隶制和资本主义是相互分离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历史现象。19世纪的经济思想家经常用自由一类的术语描绘资本主义:自由签订契约,自由拥有财产,从一个人的行动中自由创造利润。——当时最激进的资本主义批评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有最为尖锐的分析,他把奴隶制和资本主义视为水火不容的事物。——最近的历史把南方棉花生产商描绘成有效率、现代化的商人,和北方的邻居是十分类似的。奴隶主不仅仅把使用暴力当成社会控制的工具,并且也特意把暴力当成提高生产力的策略。击打和折磨会迫使奴隶更努力、更快地工作,这增加了棉花王国的产量。——奴隶制和资本主义也通过奴隶自身的双重身份深深联系起来——奴隶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来源,同样是资本价值的储藏形式。南方的奴隶主用奴隶资产作为抵押物抵给贷款人,以扩展他们拥有的土地。像詹姆斯·亨利·哈蒙德这样的种植园园主在他们所处的行业之外进行投资,在铁路公司买股票。城市的奴隶主先将奴隶租借出去,监视市场然后决定什么时候买奴隶,什么时候再卖出。在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精神远没有那么神秘。

工厂

美国独立后的产业专业化:18世纪末——工商业开始变得专业化,大商人也被致力于特定经营活动(从修建运河到借贷,从捕鲸到纺织品生产)的企业网络取代了

纺织作坊(最初的工厂):由于以更高效的生产方式进行资本运作,洛厄尔的公司很快成长起来。合伙人把他们的利润用于再投资,于年在波士顿西北的梅里马克河流域成立了一个新的作坊。这一发展逐渐让这个地方成为美国第一座“工厂城镇”——洛厄尔市。

交通和通信的革命: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不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和信息在这个茁壮成长中的国家的移动方式的转变。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些(交通和通信的)创新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结合——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市政当局、私人工厂——它们都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使得长距离贸易和工业化生产变得可行。

公司的崛起: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公司的组织形式要么是独资的,要么就是少数几个人的合伙制形式。在传统体系下,这些所有者承担了和公司相关的所有风险,如果企业破产,他们有责任承担所有债务;他们同样也享有公司成功后的全部果实。这套体系鼓励保守的运营方式,但不怎么向企业家提供承担大量风险的激励。

市场革命:从纺织工厂到铁路再到银行,比以往更大规模的对社会具有更深入影响的企业面对着艰深的阻力,以及长期存在的对权力集中后的独裁倾向的恐慌。

公司大型化

铁路—最初的大型化公司:但是如此庞大的体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行程编排和安全方面的物流统筹规划来说,铁路运输的速度不啻一场噩梦。此外,为了满足资本运营的要求,铁路公司被迫通过销售股票和发行债券依赖于外部投资者。很多铁路公司,尤其是19世纪60—70年代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公司,往往运用金融杠杆的方式融资,但是它们的收入一旦有微小的波动(这是经常出现的),就会导致企业破产。铁路公司的经理每时每刻都要面对风险极高的决策:我们怎么既安全又高效地为列车安排行程表?对不同类型的货物应当收取怎样的价格,对不同类型的乘客呢?向什么地方扩张?又在什么时候应当完成扩张?

投资现代化管理的铁路公司老板:在大约10年内,决策制定的传统模式开始为官僚科层制系统让路。小部分企业所有者独自做出所有战略决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所有者们创造了以明确、负责制代表责任和权力的组织架构方式。铁路成为最早的“大公司”行业,因为它们把自己行业特有的规模和营业范围以及领导者深思熟虑后的选择结合在一起,其决策的具体内容就是接受在我们现今看来已经现代化的管理系统。

产业一体化:美国商业史中两个最为著名的人物——安德鲁·卡内基和约翰·洛克菲勒,通过在兼并和管理策略上的开拓进取以及对新的全国市场的成功利用,在19世纪末获得了标志性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产品生产以及对这些产品的大规模配送,卡内基在钢铁业、洛克菲勒在石油业,创造了世界上前所未见的最大规模的工业运营。

金融国王和第一次兼并浪潮:在南北战争之后,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公司在类型上更偏向于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从铁路到炼油,从生铁到香烟,这些产业都会面对巨大的前期投入,这为新厂商的进入设置了极大的障碍,也让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获得某种特权。实际上,成立公司,正像卡内基的经历所体现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获得资本。

美国商业的新景象:伴随着19世纪90年代末由金融推动的兼并浪潮,大公司的时代到来了。在仅仅几代人之内,美国的经济景象发生了转变。烟囱和油桶在乡间星罗棋布,被铁路和电报线交叉穿过其中。城市迎来了大发展,工厂里制造出了各种形式的产品,从钢铁、石油到橡胶、火药和烟草。在这个新的大批量生产化的经济上面,盘踞着一小部分历史上著名的最有权势且最富有的商业领袖。当然,大公司的兴起让许多美国人付出了代价。对于城市工人而言,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无论是移民还是本地人,无论是农村的农场主还是中产阶层职业人士,大批量生产、大规模配送以及大公司的兴起带来了明显的刺痛感。在铁路、制造业和金融巨头建立企业帝国的时期内,其他的政治力量也相应产生。在大公司的发展以及对它们不满的摩擦冲突中,美国进入了现代世界。

战后公司的发展

二战与商业新起点——科学、研发和“知识经济”的兴起——集团化浪潮:二战后,美国商业的主角是由职业经理人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大型、综合性多元化组织,但拥有对日常业务控制相对较少的多样化的股东。蓬勃发展的战后经济和飙升的股市创造了持续扩张的成熟环境,许多成功的公司将其收益用于收购其他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并购浪潮开始涌动,在许多方面很像19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现象的重演。每年的并购总数从年超过0家激增到年最高时的多家。随后,由于股市下滑、经济开始衰退和税收改革,并购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公司帝国:换句话说,巨型化是战后美国生活的主要特征。年,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赞扬了这些新的社会和经济组织模式的稳定作用。他的抗衡力量理论认为,大企业、大劳动力和大政府都保持对立,以保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加尔布雷斯甚至捍卫连锁零售商店、令人讨厌的小生意人,认为它们为消费者起到了压低价格的作用。

半空中的金融

危机时代: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然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来自退休金系统和共同基金的资本会更多地涌入债券等投资工具中,并且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增强(如果高风险意味着能抑制通货膨胀的话)。因此金融创新者设计了新型债券——安全性降低,但收益率提高。这种高收益债券,又被称作“垃圾债券”,成为华尔街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投资工具。

改变规则:解除管制背后的政治策略:从政治层面上说,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它使人们日渐怀疑政府是否有能力做经济的掌舵人。无论是对于左派还是右派,政府制订的经济计划都在不断丧失公信力。对于左派,这种不信任反映的是他们对越南战争幻想的破灭,是他们对国防部和私人企业暗中合谋的指责,也是他们对水门事件中暴露出的政府和企业腐败行为的厌恶。对于右派,这种不信任反映的则是保守主义思潮对自由主义愈发猛烈的攻势,而自由主义是联邦福利国家体制和约翰逊政府国内计划(包括“向贫困宣战”计划)的基础。

这个泡沫为什么会出现呢?

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与当时的低利率相关。年经济衰退,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作为保守派成员,希望通过鼓励客户贷款,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于是他将利率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这种低息环境降低了买房成本。相较于少付钱买到跟原定计划一样的房子,消费者会更倾向选择购买比原定计划更贵的房子。美联储的政策确实达到了刺激需求的效果,但对房产更高的需求让房产价格进一步上升。

远比低利率更重要的原因是,年以后美国经济的金融化以及解除管制过程使得贷方放松了信用要求,并向更多的人提供抵押贷款。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因此获得了买房的能力,尽管相比过去他们并没有变得更富裕。当时美国家庭普遍拥有“房价只会上涨不会下跌”的信念,即便有预算限制仍然贷款购买房产,预期将来可以选择重新议定贷款利率,或将房产以更高价卖出。他们确信房地产是稳赚不赔、绝不可能失手的投资工具。“他们不再开发土地,而只购买土地”,变成了非常普遍的情况。

年年初,美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已然很高。此时,一场危机蔓延到了美国经济的各个角落,这场危机被称为“次贷危机”。像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这样的投行持有了大量价值未知但一直在迅速贬值的证券。这些投行又以这些“有毒资产”作为抵押物发行新债券,承担了新的债务。有毒资产的恶劣影响在整个金融系统中散播,并造就了这样一种局面: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倒台会威胁到所有公司的生存。

参考文献:《美国商业简史》,[美]本杰明·沃特豪斯,中信出版,-7-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