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西洋的故事大西洋从诞生至今,与人类 [复制链接]

1#

大西洋的诞生

约2.5亿年前,当4个最初的原始大陆的拼图碰撞形成了一个超大陆后,人们所认识的这个现代世界才开始出现。这片巨大的陆体被称为“泛大陆”,而这片超大陆被一片海——泛古洋包围着,那是世界上所有的海。

而后是漫长而壮观的火山活动,那以后很快出现了生物大灭绝,大量的两栖动物消失了,也因此,为侏罗纪纷繁多样的恐龙的到来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差不多在1.95亿年前、侏罗纪伊始的时候,泛大陆开始解体。随着泛大陆裂为两半,海水开始渗入两半之间逐渐扩大的空隙中。泛古洋(中间)的第一条“舌头”开始渗入美洲和欧洲之间那道狭窄但在不断扩宽的裂口中,后来又渗入非洲和南美洲之间。这就是大西洋的生命真正开始的时刻。

到了白垩纪早期,也就是1.2亿年前,大西洋中脊形成了,这是海床上的一条线形隆起,伴随其中的开裂、断层,还有海底火山的频繁活动,将在之后的海洋历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到万年前,大撕裂完成了,大西洋完全诞生。只是,运动从未停止。虽然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大西洋的轮廓,自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时代,以及德国人马丁·瓦尔德泽米勒绘制的伟大地图第一次界定大西洋以来,似乎一直保持着原样,但它其实一直在变化,精细而微小地变化着。

或许,在遥远的将来的某个时刻,打开的岩石将会闭合,海洋将被击倒别处,找到另一个家园。这片巨大的地球海洋,将会在大陆运行的驱使下重塑自我。

直到年前,人类尚无到大西洋探险的经历,甚至从未有过横跨大洋的念头。但在第一批勇敢的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大洋西海岸后——无论他们是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还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西洋同世界一起逐渐觉醒。

正如英国著名作家、探险家、记者西蒙·温彻斯特在其所著的《大西洋的故事》一书中写的:“当人类第一次登上大西洋的海岸时,人类的故事就开始了。”

西蒙·温彻斯特,中文名文思淼。擅长描述历史事件,其写作风格主要体现为优美的文笔、悠长的韵味、独特的视角,气势宏大但细节满满,常通过有杰出影响力的人物事件来描述一些复杂的大历史,其小中见大的手法运用灵活自如。作品包括《教授与疯子》、《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世界边缘的裂缝》等,其中多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近年一直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BBC等一线媒体撰稿。

如果说地中海原来是西方古典文明的内海,那么大西洋继而成为西方文明的内陆海,塑造了现代西方世界。现在的它,已远非一架桥梁,而是一个焦点,一条轴线,一个支点,见证了蛮荒与文明、强权与野心,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大西洋的故事》是西蒙·温彻斯特开始世界之旅后,通过多年的详实考据、实地探求和深入研究写就的大西洋传记。书中讲述了从1.95亿年前诞生至今,繁杂的地理环境、多彩的海洋内里,以及由此而发的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往事。

大洋戏剧——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与大西洋中的海难

说到大西洋,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片子上映时,曾翻起了众多男女的内心涟漪,特别是那女主角站在船头张开上臂的场景,更是成为很多恋人拍照时争相模仿的姿势。

不得不说,提到《泰坦尼克号》都知道是大西洋上的一次意外沉船事件。但说起莎翁的《暴风雨》,很多人都认为剧中讲述的是发生在地中海的事件,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与大西洋有关。

《暴风雨》写于年,年时为了庆祝不列颠最北部的大西洋海岛领地建立周年,在百慕大群岛做了一次盛大的皇家演出。《暴风雨》得以在百慕大首府哈密尔顿的一家剧院里上演的重要理由则是:大多数文学家都认为,《暴风雨》和很多之前创作的戏剧作品不同,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西洋戏剧,而且4个世纪前,剧中最初的场景设定碰巧就在百慕大,而这在剧本创作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或许有人会说普洛斯彼罗和其女儿米兰达被流放的岛、其仆人卡利班生活的岛,看起来最可能是在地中海。从剧中所写的来看,剧情发生的场景接近米兰,当他们修好失事帆船可以回家时,经过一段平凡无奇的旅程就回到了意大利,那想必意大利就在小岛附近。

倘若你够细心就不会错过剧本中的暗示:文中简略地提到了“永远为波涛冲打的百慕大群岛”,由此可见,莎士比亚一定知道这个群岛的一些事情,知道它们的存在。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大西洋对整个英格兰十分重要,关于它的故事也有很多。其中著名的16世纪的大西洋传说,即年发生在西大西洋正中的一次真实的海难。

出事的是一艘名为“海洋冒险”的船,它于年6月,从普利茅斯港口出发跨越大西洋。船长乔治·萨默斯爵士是多塞特郡一艘私掠船的船长,也是一名冒险家。彼时,英国刚刚在波托马克河南部的一个河口建立了殖民地:詹姆斯敦。萨默斯的任务就是为一年前去那里的名左右的殖民先锋运送补给。

但萨默斯的小船遭遇了猛烈的夏季限风,被冲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群岛的暗礁上,虽无人丧命,船却稳当当地嵌在如今所谓“百慕大岛链”东北角的一对岩石之间,从此高高地搁浅在了岸上。

据说就在撞船之前,船员们曾看到枪杆上亮起壮观的圣艾尔摩之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海难的消息很快成了17世纪早期伦敦大街小巷的谈资。西蒙·温彻斯特认为,正是这种耸人听闻的轶事,促使莎翁创造了海岛精灵爱丽儿这个形象。这次海难无疑是莎翁写作《暴风雨》的灵感。

北方鱼殇——过度捕捞导致的鳕鱼捕捞业的崩溃

在《大西洋的故事》一书中,作者西蒙·温彻斯特写道:“我曾两次切实遭遇过大西洋渔业的危机,一次在大西洋西北,然后更近的一次在亚南极海域的南方深海。”

纽芬兰周围的浅海海域是个充满致命危险的地方,故此长期以来都有一分传说中的辉煌。约翰·卡伯特在这片海域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大个银色鳕鱼,人们不用渔网和鱼钩就可以抓住它们:只需要把一个简陋的篮子从船舷上扔出去,不出一分钟,篮子里就会装满了鱼,用索针立刻把大鳕鱼打晕,一分钟后就能把它在甲板上烧烤起来。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海域里见过这么丰富的鱼类资源,浆手会抱怨说,划浆通过纽芬兰海域很困难,因为水里的鱼实在太多了,很有能,像有人想象的那样,或许可以踏着数百万条鱼鱼闪闪发光的背部,从伦救走到圣约翰斯去。

手钓鳕鱼的场景,往往是放下一根可能挂了个鱼钩的长绳,当你拉起时,每个鱼钩上可能都挂着一条巨大的鳕鱼。当你最终试图返回船时,或许已经弄到了一整吨鳕鱼。

那时候,做一个大浅滩的鳕鱼渔夫是一门高尚的艺术,只有最勇敢的人才能做到。等他们回到了港口,海滨城镇的所有酒吧都会清清楚楚地知道这点。

几十年来,这些满载而归的海鲂,是北大西洋物产丰饶最有力的象征。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捕鲸船出现转眼间就改变了整幅图景。

随着捕捞技术的改善,延绳钓法,或设置几乎看不见的轻飘飘的浮动刺网,甚至是沿着鳕鱼生长的海底用拖网作业等,都大大增加了收获量。

随着捕获量的增加,随后出现了蒸汽船,有了冻鱼技术,接着又出现了鱼棒,或欧洲所说的炸鱼条等方便食品市场。然后又诞生了一条浮动的蒸汽机驱动的生产线,可以一天24小时分解鱼,并一天24小时地重新把它们组装成方便食品......

捕鱼加工船的到来,不仅使得20世纪60年代,从大浅滩带走的鱼的数量突然变成了天文数字,也挤走了那些几十年来都在这片海域谋生的人们。它们用越发先进的技术和越发巨大的拖网捕捞。仅在年一年,就有81万吨鱼鱼从满是沙粒的海底被拖了出来,正是在这一年,纽芬兰大浅滩上的一切开始出现严重的问题。

人类的贪婪和致命的短视思维习性,使得大浅滩的鳕鱼数量剧减,连带着整个岸边的社区都成了牺牲品。从富饶到贫瘠,仅仅是一个贪婪的距离。

海洋生物学家约翰·卡里尼曾说过,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后一片伟大的生机勃勃的蛮荒之地”,或许提供了一个给予人类“最后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理性的物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