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11在关灯啤酒馆里的斗殴在瓜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篇原创文章。全文共字,配图23幅,阅读需要15分钟。本文曾于年7月5日首发于TTH。

在进入那场激烈的40分钟恶斗之前,我们再补充一下美方舰艇的课,以便全面了解实力的对比。

为了支持南太平洋的战局,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上将虽然早早就将除了慢速战列舰以外的可用舰艇都派到此处,但是当天两艘新锐的快速战列舰“南达科他”和“华盛顿”号仍在航渡中,只有5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拦在阿部弘毅的舰队面前,13对14,听起来差距不大。

图1.BB-56“华盛顿”号,本模型画作可能就是表现奔赴瓜岛前线的编队

只不过,美军最大的两舰还只是装备8英寸主炮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旧金山”号(CA-38)和“波特兰”号(CA-33)。“旧金山”号属于新奥尔良级的五号舰,年4月23日建成,为了在区区一万吨标准排水量里安排尽可能多的武器,并达到32节的航速以跟上快速航空母舰,条约型重巡不得不牺牲防护性能。对比其前级舰北安普顿级,新奥尔良级缩短了舰体长度约3.7米,好歹算是加强了包括炮塔和机械室在内的要害部位的防护力,不过也只是理论上能防御同等级的8英寸主炮。

图2.13日夜战的美军旗舰——“旧金山”号重巡洋舰,注意其主炮布局和新型战列舰类似,可节约舰体长度

另外,条约型重巡的水下防护就显得很糟糕了,仅水线以下的弹药舱位置有4英寸(毫米)的装甲防护,其他部位近似裸体,遇上日本人的大杀器九三鱼雷怕是凶多吉少,只能靠水密舱调整来保持浮力。新奥尔良级七兄弟的运气都不算好,老二(“阿斯托里亚”号)、老六(“昆西”号)和老七(“文森斯”号)在年8月9日凌晨的三川军一指挥的夜袭中被炮击和鱼雷,一下子走了三个。

图3.继续CA-38“旧金山”号模型图,上一副正是从此作里截图的

另一艘条约舰波特兰级的建造还要更早一些,年2月23日就建成了首舰“波特兰”号,除主炮配置跟新奥尔良级一样是三座三联装外,其舰体和动力则跟北安普顿级一致,防护能力略差于新奥尔良级,同样也没有装备鱼雷。

图4.年6月拍摄的CA-33“波特兰”号,直到中途岛海战时,重巡一直是航母的主力带刀护卫

正因为美国海军对其性能不太满意,波特兰级只建成两艘,二号舰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就是运送原子弹到提尼安岛,归途中被桥本以行的伊-58号两雷带走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CA-35)(这个故事详见桥本的回忆录,可到站内搜索),她是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损失的最后一艘军舰,倒在了黎明之前。

图5.游戏中的美国重巡洋舰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人新造的重巡洋舰都还在船厂里,首型摆脱条约限制的巴尔的摩级要到年4月15日才首舰入役,因此在年,美国海军只有5个级别18艘条约型重巡洋舰充当主力,包括最老的彭萨科拉级2艘、北安普顿级6艘、波特兰级2艘、新奥尔良级7艘和威奇塔级1艘,且部署在两个大洋,随着太平洋战局的吃紧,几乎所有的重巡洋舰都被调入太平洋,所谓美国人只用15%的力量就摆平了日本并不准确,至少在海军来说,七成以上的兵力是用于抗击日军的。

图6.这是一张有趣的模型对比图,背景是印第安纳波里斯号,前景应该就是携带回天人操鱼雷的伊-58号

多啰嗦几句,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也是5个级别18艘重巡洋舰,包括最老的青叶(古鹰)级4艘、妙高级4艘、高雄级4艘、最上级4艘和利根级2艘,就单舰战斗力来说,日本重巡是力压一筹的。

美方三艘轻巡洋舰的情况要略好一点,亚特兰大级是所谓的吨级轻巡,之所以把轻巡限制在吨以下,就是因为爱钻空子的日本人在最上级轻巡的设计中保留了将6英寸主炮替换为8英寸主炮,从而上演“轻巡变重巡”的魔术。亚特兰大级的设计参考了英国人的迪多级防空巡洋舰,塞进了多达8座5英寸高平两用速射炮,首舰在年12月24日才正式入役。

图7.美国亚特兰大级防空巡洋舰的参考原型——英国迪多级防空巡洋舰

年春,已经服役的亚特兰大级四舰均加装了SC-1搜索雷达、SG防空雷达以及FD射击控制系统,强化了防空能力,尤其该舰的主炮用的是驱逐舰标配的MK12,此炮堪称二战时期最好的5英寸炮,采用手动装填时仍有每分钟20发左右的射速,而且支持全方位全角度装弹,亚特兰大级开火的时候就象一个竖起来的刺猬,近战时给驱逐舰洗地也是无比酸爽,单侧最多14门炮齐射的感觉可以在许多海战游戏里体验。

图8.年末航渡中的“亚特兰大”号,这张照片后来称为本舰模型图的参考照

遗憾的是这款标准排水量仅有吨的轻巡洋舰防护能力实在是弱了一点,当天晚上,斯科特少将乘坐的就是“亚特兰大”号(CL-51),二号舰“朱诺”号(CL-52)紧随其后,舰上有著名的“沙利文五兄弟”在服役。

图9.对比上图,安装驱逐舰主炮的亚特兰大级的特点就是管子多

最后一艘轻巡洋舰“海伦娜”号(CL-50)属布鲁克林级最后一艘,主武器是5座三联装MK16型6英寸主炮,最后建成的“海伦娜”号还有4座双联装MK12型5英寸副炮,也就是每侧再多4根管子,多达19根管子一起喷吐火蛇的景象那也是无比壮观,今天晚上日本人终于要品尝一下了。

图10.年仍在智利海军服役的布鲁克林级火炮巡洋舰,原为CL-40“布鲁克林”号,后改名“奥希金斯”号

“海伦娜”号在太平洋战争第一天就出场亮相了,当时停泊于珍珠港内10-10码头的该舰遭到一架落单的“飞龙”号九七舰攻的袭击,被一条九一式航空鱼雷命中,在维修时因祸得福率先加装了最新型的SG型水面和低空搜索雷达,这让该舰在今晚的索敌表现尤其抢眼。

图11.这张是偷袭珍珠港后的实景照片,近处是已经倾覆的扫雷舰“奥格拉拉”号,其前方就是“海伦娜”号

“海伦娜”号还将在年初成为率先实验VT无线电近炸引信的军舰,这种利器让美国人从技术上开始压倒鬼子(详见同名公号搜索“致胜神器”),总之,本舰身上自带传奇色彩。

美方的八艘驱逐舰分属本森级(“拉菲”号DD-、“巴顿”号DD-)、马汉级(“库欣”号DD-)、弗莱彻级(“弗莱彻”号DD-、“蒙森”号DD-、“奥班农”号DD-)、贝纳姆级(“斯特雷特”号DD-)、格利夫斯级(“亚伦·沃德”号DD-)。

图12.DD-“格利夫斯”号驱逐舰

为了不把人绕晕,这五个级别的驱逐舰可以简单区分为五炮舰和四炮舰,较为新锐的弗莱彻级和格利夫斯级、本森级都是五炮舰,差别是装备的五联装鱼雷发射管为1-2具,特点是重炮轻雷,马汉级和贝纳姆级是四炮舰,马汉级有3具四联装鱼雷发射管,贝纳姆是2具四联装,相比较来说重雷轻炮。美国驱逐舰在战时都有小幅度改装,我无法掌握具体情况。

图13.DD-马汉级“马汉”号,年被神风特攻撞沉

这批美舰本来分属两个护航运输队,分别由斯科特少将和卡拉汉少将指挥,12日下午三时许,两支编队在瓜岛隆加角会合并共同掩护运输船的卸载,由于卡拉汉资历稍微老一点,且留下的军舰中隶属卡拉汉B编队的较多,因此指定由卡拉汉统一指挥。

遗憾的是,两位少将的旗舰“旧金山”号和“亚特兰大”号都没有升级到最新的装备,而且“旧金山”号在中午时分还遭到一架日机的撞击,撞坏了其火控雷达,并导致约50人的伤亡,当晚战斗时两位指挥官都不能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雷达预警。

图14.丹尼斯·卡拉汉海军少将,此战的美国指挥官,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其指挥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更为遗憾的是,卡拉汉之前一直在从事参谋工作,不及斯科特的实战经验丰富,当晚美舰队的队形没有将拥有先进雷达的军舰排在前面,而是按照4艘驱逐舰、5艘巡洋舰、4艘驱逐舰的方式排成单纵列,缺乏早期预警,也没有什么应急作战方案。

当晚担任前哨的四艘驱逐舰按顺序分别是“库欣”号、“拉菲”号、“施特雷特”号和“奥班农”号,五艘巡洋舰的顺序是“亚特兰大”号、“旧金山”号、“波特兰”号、“海伦娜”号和“朱诺”号,殿后四艘驱逐舰的顺序是“亚伦·沃德”号、“巴顿”号、“蒙森”号和“弗莱彻”号。

图15.9月16日,本森级“拉菲”号满载“黄蜂”号航母幸存者返回港内的照片,远处是“朱诺”号轻巡洋舰

请记住这个顺序,因为在这场刺刀见红的海上肉搏战中,大致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投入混战的。

美方13舰拥有的大中口径火炮主要包括毫米(18门)、毫米(15门)、毫米(94门),鱼雷发射管约为66-96个(取决于五炮舰到底有1或2具五联装鱼雷发射管)。

图16.战后上色的金刚级战列舰,除了八门毫米主炮,舰体两侧还各有7门毫米副炮

与此对比的是,日本人拥有毫米(16门)、毫米(28门)、毫米(7门)、毫米(72门)、毫米(8门),鱼雷发射管为95个。

显然,无论是管子的数量还是尺寸,怎么算都是日本人更胜一筹。

幸好海战不单纯是一道比拼数量的计算题,还有许多因素需要计算在内。

美方最大的优势就是舰载搜索雷达,这会让美舰拥有那么一点点提前索敌的可能性,并且抢占更好的迎战阵地。(关于雷达的开发简史、性能参数和实战对比,详见同名搜索“致胜神器”)

图17.装备CXAM-1型舰载搜索雷达的美国战列舰,同样装备于条约型重巡上面

不过可惜的是,这一点优势并未能完全发挥出来。

23时25分,收到“海伦娜”号敌情报告的卡拉汉少将必须尽快作出决断,很显然对面突然出现的大家伙肯定不是友军,卡拉汉唯一的友军斯科特所部(1CL2DD)已经在下午会合,剩下的运输船队则向努美阿返航。

此时的美舰队形成一路纵队,双方距离仅有码(约24.7公里,数据来源于“海伦娜”号报告),正是实施T字截杀的好机会,卡拉汉遂于23时37分下令:“各舰依次右转!”

图18.第一次瓜岛以北夜战开始时的态势图

这道命令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在执行的节骨眼上出了岔子,最前方的驱逐舰“库欣”号还没来得及右转,就发现其左前方有两个黑色的舰影,正在向其右前方疾驰,距离本舰仅有米,如果“库欣”号强行右转,有可能会导致撞船。“库欣”号因此立即向卡拉汉发出警报,并自作主张地向左急转,准备发起鱼雷攻击,此刻是23时41分,也就是在此时,日本人的前导舰“夕立”也终于发现了美国舰队。

图19.战舰世界里的马汉级驱逐舰模型,注意前部炮塔有防护罩,后部炮塔无防护,且此舰中部雷改炮了

“库欣”号这一突如其来的左转打乱了卡拉汉的命令,后续美舰跟着“库欣”号也开始实施紧急左转。这是一段持续大约十分钟的极其怪异的静默期,双方都已经知道近在咫尺就有一支敌国舰队,但是都还无法开火。

图20.一艘正在战斗状态的金刚级战列舰

原因也不难猜测,在黑暗疾驰的几十个舰影相互距离不等,“库欣”号一个左转弯就失去了对面两个敌舰的踪影,日本人也差不多,“夕立”号的报告让阿部俊雄瞬间石化,他首先命令更换准备炮击机场的三式弹,实际上由于炮弹和发射药包分装的机制,只要首发三式弹发射后,直接换用穿甲弹即可,所以这道换弹命令似乎有点怪异。

图21.据说是沉没于海底的三式弹,可见重炮的弹头和发射药包是独立存放的

就在这段时间里,双方高速接近的舰队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交错,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测的是,美方四艘前导驱逐舰由于左转,意外地切入到日方舰队的核心位置,而日本人的队形类似一个环形阵,右前方两艘前导舰“夕立”、“春雨”之后就是轻巡洋舰“长良”号、以及阿部的旗舰“比睿”号,这将导致海战一爆发就出现了“比睿”号被一众美舰围殴的极端情况。

图22.美日双方舰队的遭遇战地点,可见日舰队已经抵达萨沃岛东南,进入狭窄的海峡,再过几分钟就可以炮击

23时42分,按耐不住的“比睿”号打开了自己舰上的探照灯,瞬间扫中了美方队列第五位、也是打头的第一艘巡洋舰、斯科特少将的旗舰“亚特兰大”号,斯科特来不及征求卡拉汉的开火命令,立即下令射击,“比睿”号很快就关闭了探照灯,但是这两艘互相自曝的大舰瞬间点燃了高度紧张的火药桶,一瞬间,所有能瞄得上目标的军舰都在猛烈开火!

由于场面实在混乱不堪,随后发生的战斗被“蒙森”号的一名军官形容为“在关了灯的酒吧里进行的一场群殴”。为了简洁明了地描述这场混战,下面将采用美方视角,逐艘介绍每一条军舰的战斗。

图22.描述“比睿”号打开探照灯那一瞬间的艺术画,前景两艘美驱特别抢眼

探照灯打开的那一刻,最初的炮击发生在“比睿”号与“亚特兰大”号之间,位于日编队右侧的“晓”号也借助探照灯光柱给“亚特兰大”号送去一轮齐射,准确命中“亚特兰大”号的舰桥,斯科特少将和舰长及一众幕僚,除一人以外全部阵亡(也有一种说法是被友舰误击阵亡),位于“晓”号后方的“电”、“雷”两舰施放鱼雷,两雷命中,其中一条命中舰尾、另一条命中轮机舱并爆炸,毫米的九三雷一型装药量高达公斤,“亚特兰大”号瞬间失去动力和战斗力,一边剧烈燃烧,一边顺着海流往后方的旗舰“旧金山”号的方向漂流过去。

图23.位于“亚特兰大”号上的斯科特少将,他作战经验较为丰富,可惜阵亡太早

这才刚开打,就牺牲了一位海军少将和数位海军校官,恰恰预示着这是一场无比惨烈的海上肉搏战!

与此同时,瓜岛上的三万名美军和三万名日军官兵成为了此战最忠实的观众。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年5月,年至今论坛在线,年转战各种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4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