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有五月花号,就没有美国,它究竟是怎 [复制链接]

1#

前言:今天的美国已经完全不同于昔日的美国,如果美国人的祖先,四百年前“五月花”号帆船上的位乘客有灵,他们看到美国现今的混乱、混账和满街的烟火,会作何感想?

今天,笔者带着大家回顾一下美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的一段纪实、一段伟大,或许,作为冷眼旁观者对当今的美国、当今的中国,都会有更准确的认知。

黑人佛洛依德被警察“跪杀”

01

年11月11日清晨,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汪洋上,飘荡着一条名叫“五月花”号的帆船。41名成年男子正在船上的大舱里聚会,他们可不是在过“光棍节”,而是在顺次签署一个契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Compact).

这一群天真的“书呆子”,怎么也没有料到,他们此时签署的这份写在羊皮纸上的书面契约,居然开创了一个伟大的美利坚民族,而美国的历史也就此开篇(可以从此处开始叙述)。历史的魅力就在于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环节、什么时间会出现惊喜和意外。

《五月花号公约》的正文,不过寥寥数语,完整的译成中文就是这样一百多个字: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标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这个公约看起来稀松平常,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它本来就是“五月花”号上面的这些人,基于对无常命运的恐惧,而定下的权宜之计。

当时,“五月花”号正飘荡在哈德逊河口附近的大西洋上,距离原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亚还有两百多英里。可船上的食物已经短缺,存储的饮用水就快见底,更有多名乘客和船员生病,又遇上恶劣的天气,这条长27米、排水量仅吨的三桅盖伦式帆船明显已经很难再继续航行。船长琼斯因此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大胆决定:结束航行,就近登陆。

02

登陆点的突然变更,引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法律问题。船上名乘客手中持有的英王特许状,还有他们与弗吉尼亚殖民公司签订的开发协议只适用于哈德逊河以南的弗吉尼亚地区。这就是说,琼斯船长选择的登陆点不在协议范围内。

下了船该怎么办?作鸟兽散,各顾各?肯定不行。因为这片处女地上,还没有出现政治和法律,也没有国家,严酷的冬天又已经来临,单个的自由人谁也无法在严寒贫瘠的新大陆熬过冬天,可能瞬间就会被诡异莫测的陌生环境吞噬,而饥荒、疾病和神出鬼没的印第安人,更随时都有可能来夺命。抱团取暖、彼此合作,当然是求生的不二法门。

可问题又来了,这人虽然都来自英国,但却不是一伙的,而是分成了两拨人。一拨人是圣公会(英国国教会)的分离派清教徒,他们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要过“清洁的生活”,精神独立,不仅不买罗马教皇的账,还不承认英国国王的宗教领袖地位。这36名清教徒,是为了逃避英国国王严厉的镇压和迫害,义无反顾的前往北美新大陆寻找“伊甸园”的。而另一拨人的成分就复杂多了,66人中既有破产者也有流浪汉,甚至还有白人契约奴。这拨人是出身低微、有勇无谋的冒险者,敢以命相搏去换个前程,好勇斗狠,谁也不服谁,几乎是一盘散沙。这么两拨人想要合作,那就必须先立好规矩,否则肯定没戏。

这就是订立《五月花号公约》的缘由。要强调的是,在订约过程中,清教徒起到了主要作用。船上的这批清教徒是一个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的群体,其中不乏能言善辩、远见卓识之士。更重要的是,这些清教徒已经共同生活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彼此间建立起了非同寻常的精神联系,组织化程度颇高,可以说是铁板一块。36人对66人,人数少的一方占了上风。这说明了一条人类社会公理——以有组织对无组织,有组织者恒胜。

于是,规划登录后的生活就成为清教徒的任务。今天看来,《五月花号公约》是清教徒向历史提交的奇迹般完美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契约社会可能是天方夜谭;对于清教徒来说,却几乎是天经地义。作为崇尚独立、自治的新教教徒,源自《圣经》的契约精神早已浸入他们的血液与灵魂。

因此,在构想产生一个新政府时,订立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契约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最为可贵的是,虽然这些清教徒是虔诚、甚至狂热的新教徒,但饱受宗教迫害之苦的他们并不强求异见者的归化。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政教分离的好处,他们的宗教理论也认可了这种与宗教分离的世俗政府的合法性。因此,他们构想的社会秩序不以统一信仰为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拨人中的成年男子签署了这份由清教徒起草的契约。因为“五月花”号是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启程的,所以这名移民将他们在新世界的落脚点同样取名为普利茅斯,并选出了一位清教徒出任新殖民地总督。立好了规矩,双方合作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五月花”号上的名乘客,终于在年11月11日的白天,踏上了北美大陆。

03

这人,一踏上北美大陆,就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食物严重缺乏,也没有御寒的衣物和房屋。在上岸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有半数人因饥寒交迫而亡。就是说,从船上走下的名乘客,只有一半人活过了到北美后的第一个冬天。

幸运的是,第二年的春天,在青黄不接的最艰难时节,这些幸存者得到了北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热心救助。这些还处于石器时代的古老部落,非常慷慨的送给可怜的“新人类”许多生活必需品,还教他们种植玉米、捕鱼和饲养火鸡。

从此,感恩节成为北美大陆的原创节庆。年,林肯总统正式宣布,将感恩节设为全美国的法定节日。年,美国国会将其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美国人是要对印第安人感恩的。因为四百年后的今天,有超过万的美国人,可以将族谱追溯到这批“五月花”号上的幸存者。换句话说,这些幸存者的后裔大约占当今美国总人口的12%。这些后裔中,不乏鼎鼎大名的人物,其中包括亚当斯父子、布什父子、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九位美国总统,还有韦氏辞典的编纂者韦伯斯特以及演艺明星玛丽莲·梦露等人。

但在历史上,美国人对印第安人是亏欠的。感恩节很快就过去了,印第安人没有圣诞节,古道热肠的患难之情经不住冷酷现实的消磨,“新英格兰人竭力消灭那些曾经欢迎过并拯救过他们先祖的土著人,同时也消灭了他们先祖的生活方式”。

这是美国历史中不幸、不义和极不光彩的一面。美国历史学家撒尼尔菲尔·布里克在《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一书中,曾讲述了两条船的故事:年9月,“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为美洲带去了名移民,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年9月,一艘名为“海上花”号的帆船,从美洲的普利茅斯起程,乘客是名印第安人,目的地是加勒比海种植园。虽然都是乘坐帆船远离故土,但前者的人是要在新土地上建立自己的人间天国,而后者的人却是战败后被贩卖做苦役的奴隶。

04

对美国而言,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血缘上,“五月花”号上的乘客都举足轻重。但如此显赫的历史地位,这群人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过。他们签署《五月花号公约》的时候,想到的只是怎样在新大陆上活下去,并且努力活得好一点。他们绝对没想到,自己意外撒下的种子,日后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荫蔽数世,滋养亿万人。

《五月花号公约》在美国乃至世界史上,获得了至高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五月花号公约》创建了一个先例,即政府是基于民众的自由意愿而成立的,并且应当依法而治。《五月花号公约》树立了一个典范,即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公意决定集体行动,从而以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生活;行使统治必须经过民众的同意;人民可以通过公议的契约建立秩序,而不是由人民之上的权力强加。

“自治”意味着一切公共事务必须征得全体自由民的意见,由此开创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这标志着“政府需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一文明原则,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得到认同和实现。

《五月花号公约》的意义并不在于契约本身,而在于对契约的信任和遵守,从而实现了政治的文明。因而,西方的新的理想国成立了。

美国两三百年历史的根基,就建立在《五月花号公约》这短短的一百多字上。信仰、自愿、自治、法律、法治、宪章……这些关键词几乎涵盖了美国立国的所有基本原则。

《五月花号公约》是北美大陆此后无数自治公约中的第一个。它所呈现出的依法管理、民众自治理念,成为许多居民点和后来殖民地竞相效仿的模式,对《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五月花号公约》不仅树立了美国精神,也标榜了文明的尺度和国家道德。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从此之后,人与人之间除了基于暴力的杀戮、征服和奴役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这就是基于契约的合作。

05

二百六十多年后,在“五月花”号驶过的哈德逊河口,树起了一尊美丽而高傲的自由女神像,她左右捧着《独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面向辽阔的海洋,迎接着向往自由和梦想跨海而来的人们。

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一艘小船满载着梦想,最后开创了一个国家,这是奉献给一个悲惨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五月花”号开创了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并留下了一段感动人类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一群古老英国的清教徒加冒险者,飘零到北美新大陆,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度,而这个国度,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受移民向往的地方。

结语:

《五月花号公约》是一项积极的人类历史遗产,但是今天的美国或许已经大大背离了《公约》的契约精神,不断的单边退群、不断的单边毁约,历史或将证明这是强权行将就木时表现出来的歇斯底里,“自由女神”的眼里或许已经噙满泪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