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赵半狄的ldquo小 [复制链接]

1#

上世纪二战以后,德国著名艺术家博伊斯在欧洲大兴一种社会性的雕塑展示,背后是他称之为“扩展了的艺术概念”。它旨在艺术的社会疗愈,“社会雕塑”、“热雕塑”、“雕塑=人”,这些掀动着圈层艺术、沙龙艺术的极具开创性的抽象概念,是指向一个“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最终目标。

那被叫做艺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换句当今流行的话说,当我们在谈论艺术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这位半个世纪前的观念大师给出的答案并不复杂,它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认识高级社会领域的潜能,甚至教育、*治、社会运动、宣讲等等实践都与泛化了的艺术有关。

那么,艺术是否还是一种封闭文化场域里的高阶实践?它一直是,却又一直蠢动着一种突围的革命性,静态和动态、延续和创造,也许才是艺术史循环往复的母题。在上海昊美术馆,赵半狄创作的“小窝”,就是他本人向博伊斯的一次致敬。

一个1:1放大的口罩吊床,再熟悉不过的天蓝布面,用尼龙的材料制成;一堆淘宝上采购来的四川竹叶,厚毯般铺撒在地上,在一边,用竹叶和竹架子搭起了一个容二人的小窝,小窝里摆着一个画架和一幅画,是丙烯颜料画成的在风中飘落的口罩。

整个场域是肃穆的,而低吟着一种私密的沉痛。这个小窝,隔三岔五会有不同的社会团体或组织来坐一坐,所聊内容天马行空,赵半狄屡次从北京飞到上海,陪伴这些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有一次,他在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