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微塑料的危害性,越来越多单位已开始布局研究,着手相关仪器及项目服务的采购,涉及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扫描电镜等仪器设备,文末送上微塑料检测的解决方案~
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一般认为,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
近日,一项发表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环境国际》上的研究披露,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进一步引发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
与“白色污染”塑料相比,微塑料的危害体现在其颗粒直径微小上,这是其与一般的不可降解塑料相比,对于环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
作为一类重要的新污染物,微塑料已经引起大家的重视,围绕其治理,我国已经进行了提前布局。
年1月,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就要求强化与微塑料污染防治相关的科技支撑,开展不同类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研究评价,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策等研究;
生态环境部通过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年)》中,海洋微塑料专项监测的任务内容也列在其中;
年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任勇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污染物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等相关工作情况,并表示,按照*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作为四大新污染物之一,微塑料名列其中。
鉴于微塑料的危害性,越来越多单位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相继着手相关仪器及项目服务的采购。
据不完全统计,年来已经有数十项微塑料相关的招中标信息,涉及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扫描电镜等多类别的仪器设备。
部分摘录如下:
微塑料监测中,由于微塑料物理特性以及化学组分等的差异,不同类型微塑料在不同环境中流动过程的时间均不相同,使微塑料检测变成一大难题。
近年来发展的微塑料检测方法主要有傅立叶红外光谱法(FT-IR)、拉曼光谱法、热裂解气质联用法(Pyr-GCMS)以及其他方法等,大大提高了微塑料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同时,相关的标准也在制定过程中,比如:DB21/T-海水中微塑料的测定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DB37/T-海水增养殖区环境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T/CSTM—景观环境用水中微塑料的测定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等。
据了解,目前的检测方法虽然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特别是鉴于环境样品中微塑料含量有限的现状,开发复杂基底的低样品量、多参数分析方法会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鉴于微塑料目前的检测需求,各大仪器公司纷纷推出相应解决方案。目前仪器信息网行业应用栏目中涉及微塑料检测的解决方案已经有数十条。
识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