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不是胡说
改编不是乱编
20世纪的时候,法国有个叫埃米尔·博雷尔的数学家。
博雷尔有一大人生爱好,就是研究“概率”,有事没事就喜欢琢磨这玩意。
年的某一天,博雷尔在他新出版的书里讲了一个故事,他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偷吃了长生不老药,还在山脚下抢了一个打字机。
猴子虽然不识字,但是很好动,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埋头打字,对着键盘啪啪一顿乱敲。
但是,博雷尔又说,只要这只泼猴天天坚持打字,那总有一天,它会打出一整本《莎士比亚全集》!
博雷尔这么一讲,把大伙都逗乐了:
你博雷尔搁这发白日梦呢!
乍一听,这猴子打字的故事也就是图一乐,因为它实在是太荒唐了。
但是,这讲故事的人毕竟是个大数学家,我们还是得用数学来说话。
这样吧,我们先给猴子定一个小目标——打出“banana”这个单词。
假设一个打字机上面有50个按键,当猴子对着按键一通乱敲时,
它打出第一个字母“b”的概率就是1/50,打出第二个字母“a”的概率也是1/50,所以它打出单词“banana”概率就是:(1/50)×(1/50)×(1/50)×(1/50)×(1/50)×(1/50)=(1/50)。
(1/50),这比亿分之1还小!
这么小的概率,看来是不会惊动莎翁的棺材板了,毕竟一个小小的词儿,就能把猴子折腾得脑壳疼,更别说是一整本书了。
不过,这事儿还没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唠唠这个故事,你可能就不会这么想了。
首先,我们把《莎士比亚全集》里面的英文词儿都看成字母,对着这些字母一个一个数的话,总有数到头的那一天,数完了再把它们都装到一块儿,
就变成了一个有限的集合。
但是,博雷尔的猴子可没有消停的那一天,没人知道它最后会打出啥词儿来。
换句话说,只要它坚持打字的时间够长,就没什么是它打不出来的。
那么,它打出来的所有字母也就能装成一个集合,不过这是一个无限的集合。
在这个无限集里面,自然就包含了《莎士比亚全集》这个有限集。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点道理!
俗话说,玩归玩,闹归闹,别拿数学开玩笑,这猴子估计真能打出一本《莎士比亚全集》!
那除了博雷尔,还有没有其他人琢磨过猴子打字的事儿呢?
诶~你别说,还真有呢!
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数字艺术与技术学院里,出了一批比猴子还闲的学生,他们从学校艺术委员会那里申请了欧元研究基金,用来研究猴子打字。
这批学生揣着钱跑去了苏拉威西岛的佩恩顿动物园,然后在苏拉威西黑冠猴的围栏里面放了一台电脑和一个键盘。
猴子猴孙们一看家里来了客,马上耍起宝来,对着电脑和键盘又打又砸。
一个月后,这群泼猴终于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它们打出了5页狗屁不通的胡言乱语,
顺便大开“方便”之门,一泡尿把电脑尿没了。
在那5页“猴说八道”里面,学生们发现,这猴子打字时并不完全是“乱打一通”,它们更喜欢揪着一个字母不放,然后把它锤爆!
电脑被猴子尿没了之后,一直有人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其中有一些手艺人,还花心思做了一个模拟猴子乱打字的程序。
这一次,猴子争气了,成功地敲出了莎士比亚剧本《维洛那二绅士》中的前19个字母!
不过,换算过来,为了打出这19个字母,
这只模拟“程序猿”埋头苦敲了整整×10年!
按这个进度,指望猴子打出一整部小说,还不如盼着它早点进化成人。
但话讲到这个份上,猴子能不能打出《莎士比亚全集》已经不是讨论的重点了。
在这个故事里,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条件,因为博雷尔的本意,就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概念——“无限”。
他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限的条件,百分百能产生任何有限的结果。
对故事里的猴子来说,它打字的时间就是“无限的条件”,《莎士比亚全集》就是“有限的结果”,到了今天,人们又把这个故事叫作“无限猴子理论”。
在数学世界里,“无限猴子理论”就是从0到1、从无到有最好的证明。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两个真理:
一、只要坚持不懈,一切皆有可能;
二、不怕动物有文化,就怕猴子懂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