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看似赢得了战争,实则满盘皆输200年 [复制链接]

1#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将*才是战争的主宰者,是一个国家最后的脊梁。可是,在近年前,偏偏就有一个外国人却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真正主宰战争的应该是*治家,而不应该是将*。

到底是什么原因削弱了将*对战争的主导地位呢?实际上,这最终还是由战争本身做出了回答。在人类史上,有无数次在将*带领下攻城略地的战争,同时也经常会出现“虽然赢得了一场战争,却输掉了整个世界”的情况,这就好比19世纪初的拿破仑战争。

克劳塞维茨

也正是在无数的将*和*事理论家们对此混沌不解的时候,一个叫克劳塞维茨的人,第一个真正读懂了什么叫战争,并写出了一本不朽著作《战争论》。

由普鲁士*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所写的这本《战争论》距今已经快年了,它探讨了战争中最基本的一些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第一次探讨了*治与战争的关系,并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所以,这本《战争论》直到现在仍然是各*事院校的必修课,更是将*案头的必读书目。

战争自古以来就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战争就如影随形。那么,战争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到底从理论和概念上该怎么去界定?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战争的本质特征呢?

这是很多年以来,*事理论家们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克劳塞维茨则以强烈的信心和勇气回答了这个问题。

克劳塞维茨14岁就当兵了,他先在部队当普通士兵,后来又到宫廷给亲王当了副官。他当士兵时经历着战争,当副官时观察着战争,也正是因为身份的变化,让他对战争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克劳塞维茨发现,当战争发生的时候,就好像有一只无形之手在背后一直牵扯着它,并且直接影响着战争的发展和走向。

克劳塞维茨后来发现,原来这只无形之手就叫做“*治”,并在经过大量的研究后,他最终得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战争无非是*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这句话现在看来似乎倒也平常,但对于那个时期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被世界*事理论界视为最为重要的理论发现之一。甚至还有人认为,如果克劳塞维茨没有写《战争论》这本书,单就写了这样一篇论文,那么他也无愧于最伟大的*事理论家之一。因为,这个论断最终成为了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基石。

克劳塞维茨本人对于这个论断的发现也是非常兴奋,他在《战争论》中非常得意的写道:“这个论断是投到我们的理论基础上的第一道曙光。”换句话说,人们之前对*事理论的研究都是在黑暗里面摸索,而这个论断的发现,“就是打开了理论研究的正确大门,指明了理论研究的发展的方向。”

列宁曾经给了克劳塞维茨非常高的评价,他说:“战争是*治通过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造诣极高的*事问题著作家克劳塞维茨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

由此可见,无产阶级的*事理论家和*事家们认识战争、指导战争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就在于这个论断。而这一论断的发现,不仅对过去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当代的现实价值也越来越大。

那么,这本书对于现实到底又有哪些特殊价值呢?

第一,反对单纯的*事观点,避免了战略上的失败

世界战争史真正开始从*治角度认识和指导战争,正是从“战争无非是*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论断的发现才开始的。

在19世纪,欧洲的*事将领们认为:战争是*人的事情。一旦战争爆发之后,*治家和外交家就要靠边站,战略应该主要由*人来制定。

克劳塞维茨对此给予了批判,他说:“在制定战争计划时,向*人咨询,像有些*府常做的那样,让他们从纯*事观点进行判断,那确实是荒谬的。”也就是说,用单纯的*事观点去指导战略,那么战略一定会失败。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开始研究抗日战争的方略,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就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也就是说,抗日战争战略的问题的根据就在于*治问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首先从*治上就中日进行的比较,认为在*治上,中国“进步、正义、国际形势有利”,而日本“退步、反动、国际形势不利”,所以,在*治上的对比决定了中国必胜。

同时,毛泽东也明确指出,因为*事上的弱小,所以就使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来得漫长而已,而所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战争形态就是持久战,因此我们的战略就应该是持久战略。

这便是《战争论》对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巨大贡献。

第二,*治目的决定着*事目标和力量使用的大小

战略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事目标和暴力手段使用的大小。

那么怎么来确定呢?克劳塞维茨说:“要有一个*的东西。”那么这个*又是什么呢?这也就是*治问题,就是要用*治目的来统领对*事目标和暴力手段的确定以及使用。

比如,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人打得顺风顺水,但是到了一月份的时候却突然宣布不打了。很多人都在疑惑,美*为什么不一直打下去?如果一直兵临巴格达,当时就能把萨达姆*权彻底推翻,也就没有后来年的伊拉克战争了。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的联*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没打到巴格达,也就是*事目标的确定和力量使用的多少,主要是从*治这个方面来考虑。”

可见,当时的美国也同样是在*治上考虑*事问题。

第一,美国要维护自己正义的形象。因为当时美国只得到联合国授权美*解放科威特,而并没有授权美*率*进入伊拉克,如果违反了这个授权,那么就会有损自己的正义的形象。

第二,美国不愿引发地区的动荡。因为当时美国正在构筑大中东战略,所以不想因为伊拉克的问题而引发整个战略上的布局。

第三,美国不愿意给萨达姆以口实。因为美国一旦进攻伊拉克,就会挑动整个阿拉伯世界与美国的对立,他要防止萨达姆打着胜战的旗号捆绑整个阿拉伯世界与西方联*作对。

由此可见,美*非常重视从*治目的去考量对*事战略的制定。

回个头来看,海湾战争可以说是近现代以来,美国在局部战争中打得最漂亮的一场战争,他们不仅在战场上赢得了胜利,而且战后的和平也相对得到巩固,美国的威望也由此达到了历史上的峰值。

第三,*治要控制战争,而不是由战争控制*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著名的*治家乔治·克里蒙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战争如此重要,因而不能教给将*。”

或许有人要问:战争不交给将*,你靠谁来打仗?

其实,克里蒙梭这句话是带有历史的教训的。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将*的盲动之下,盲目地走向了战争,而*治家又把战略问题都甩给了将*们。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毁灭了英国,也毁灭了法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他们“看似赢得了一场战争,实则输掉了整个世界。”

由此可见,战略问题必须有*治家来决定。

第四,*治作用有限,它无法决定战争的胜负

虽然*治控制决定战争,但是*治的作用也是有边界的,它不是全方位的、无限的,同时它也无法决定战争的胜负。

对此,克劳塞维茨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治家和统帅应该首先做出的最重大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也不应该想使他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

换句话说,*治家绝对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盲目地使用手中的工具。因为战争是有反作用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治上必须要坚决地反对战争的冒险*策。这就好比希特勒,作为一个战争狂人,他就把战争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工具,最终损害了战略。

不知大家对此怎么看呢?本篇是继《让毛主席爱不释手的《战争论》,媲美孙子兵法,到底是怎样的奇书》之后的第二篇,之后还有两个篇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