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500米深的海洋生物肚里竟有这种食材 [复制链接]

1#
印尼雅加达堆满垃圾的北部海滩。

新闻背景

据中央电视台日前报道,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去年从大洋深处带回了海洋生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米水深下生活的海洋生物体内,竟检出了微塑料。而最新完成的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也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

海洋污染,塑料为甚

泰晤士河口海岸的大量塑料和其他垃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性非凡的海洋,被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垃圾所污染。

海洋被污染是各种物质排入大海中形成的。由于污染物多种多样,海洋的污染也呈现多种形式。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海洋污染可以划分为垃圾污染、化学物污染、营养物污染、颗粒物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热污染等。也可以根据污染物的来源把海洋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人类生活污染等。

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物质的形态,可以把海洋污染简单地分为物理(包括固体物质污染、微型物质污染)和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和分子)污染两大类。化学污染包括可溶于水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前者有各种盐类、酸类和碱类;后者包括多种醇类和醛类,如甲醇、甲醛。此外,多种有机农药也能溶于水,造成海洋和水污染。

有环保组织对海滩垃圾材质分类的调查表明,占比最高的是塑料类、泡沫塑料类,分别是44%和31%;其次是混合材料类13%;木质、纸质、金属、香蕉、玻璃陶瓷等其他材质,则各占2%-3%。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海洋垃圾80%来自于陆地,20%可能是渔业或者轮船泄漏。在海洋垃圾中,又有60%-90%是塑料垃圾,包括可见塑料、微塑料、纳米塑料等。在一些地区的海洋中,塑料垃圾比例可达90%-95%。据估计,从可见塑料这一项来说,全球就有超过5亿件、至少25万吨的塑料目前浮在海洋中。

微塑料污染从南极到深海

蛟龙”号深海下潜。

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汤普森等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实际上,微塑料的粒径范围从几微米到几毫米,是形状多样的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肉眼往往难以分辨,被形象地称为“海中的PM2.5”。

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海洋环境保护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把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同时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

从产生过程看,微塑料又可以分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原生微塑料是指在生产时就是细小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或原料使用的塑料微粒,如用于清洁剂、洗面奶,以及工业研磨料、去角质、药物和纺织物的塑料原料等;次生微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由大块海洋塑料污染物因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层层分解破碎而形成的细小塑料颗粒,同时也有经人工使用塑料用品,在摩擦和碰撞中产生的。

不同来源的微塑料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最终奔流到海,但是,微塑料并非只存在于海洋中,而是藏身于大气、土壤、饮水、食物、植物等各种载体上。

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在南极鲍威尔海盆通过船载泵,取得升表层海水,通过过滤海水形成了滤膜。科研人员通过显微镜观测滤膜后发现,滤膜上有五六个小于0.3毫米的微塑料。而年,日本九州大学与东京海洋大学公布也公布了一项海洋调查结果,指出南极海域漂浮着微塑料。中日两国研究人员研究结果不约而同地证明,微塑料已遍布全球海洋,它们在海水、沉积物、海滩、生物介质内均有存在,从近海到大洋,南极和北极都有。

种海洋生物受到影响

海洋鱼类体内检出微塑料。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垃圾、塑料和微塑料,海洋生物会接触、利用、携带和吃下这些塑料品和微塑料颗粒,尤其是鱼类,甚至深海鱼类也难以避免。

英国研究人员对捕捞于英吉利海峡的条鱼进行解剖,发现36.5%的鱼消化道里存在微塑料;在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收集的个藤壶(灰白色的有石灰质外壳的节肢动物)中,有33.5%的藤壶消化道中含有微塑料。

研究人员在罗科尔西部群岛周边海洋中打捞了一批栖息于米海底的各种海洋动物,发现在这些动物中,48%体内都含有塑料微粒。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已知有种海洋生物受到了微塑料的影响,而且这一数字将随着微塑料的增加而增加。

按照食物链循环,就形成了人类生产和使用塑料和微塑料,再污染环境和海洋,海洋生物吃下微塑料,人类再吃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主要是鱼类,于是微塑料返回于人体内。由此,英国研究人员通过计算认为,一名海鲜爱好者每年可能吃下多达1.1万颗塑料微粒。

危害需深入研究

目前需要弄清的是,进入人体和其他海洋和水生生物体内的微塑料是否对健康有害,并影响到生态?对此,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都不能确定,只是希望和鼓励各个国家的环境、卫生和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结果和真相,并采取相应措施。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根据年对微塑料进行的调查指出,微塑料可能并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因为,对于啮齿动物和狗来说,直径超过微米的微塑料不会被吸收,而是通过粪便排出,因此90%被人体摄入的微塑料应该不会被人体吸收。

尽管需要研究才能证实微塑料对人和生态有无负面影响,但从已知的事实进行分析和推论,不容乐观。一是塑料本身的成分,二是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对人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或产生副作用。而且,既往的研究表明,直径小于20微米的塑料颗粒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并且在内脏中累积。

塑料作为高分子聚合物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认为是无*安全的,但是塑料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和改变塑料的功能会增添其他一些化学成分,如塑化剂(增塑剂)、抗氧化剂、染料、颜料等。无论是人还是海洋生物,大量摄入塑化剂会形成假激素并传递模拟或虚假的化学讯号而干扰内分泌功能,影响生殖和发育,造成畸胎,甚至致癌。

此外,塑料的吸附性很强,尤其是微塑料,能吸附很多有害物质。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曾对当地海洋搜集的微塑料表面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发现有些地区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含量可高达纳克/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大类有害物质,具有高*、持久、生物积累性等特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甚至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等。

尽管微塑料对人的危害尚无研究结果来证实,但微塑料对其他生物的损害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年瑞典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表明,高剂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鲈鱼的孵化和生长。而且该项研究中采用的颗粒物浓度在瑞典沿海岸的范围内,每立方米为-10个微粒。

法国研究人员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牡蛎接触到聚苯乙烯微珠时,会受到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干扰,影响其繁殖和后代的功能。年美国加州大学生态学家罗彻曼发表在《自然》杂志旗下的《科学报道》上的一项研究证明,微型塑料可导致日本青鳉鱼肝脏损伤。

当然,无论是微塑料本身含有的有*物质还是其吸附的有*物质,对人和生态的危害究竟如何,这还需要严谨的科学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但不管怎样,对于微塑料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掉以轻心。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rb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