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家与园艺治疗藉园艺找回立足之地 [复制链接]

1#

温尼考特也在精神分析理论与自己的生活中加入玩乐与创意,并且以此闻名。温尼考物也爱照料植物,并以自己在伦敦住家屋顶上的花园为傲,也喜欢照料在德文郡的小屋花园。

他太太克蕾尔表示,他即使到了都老年也没有丧失玩乐的天分,甚至还会把双脚架在脚踏车龙头上,从坡顶溜到山城下,满七十岁后不久,温尼考特发生了几次严重的心脏病发,并以此为契机开始写自传。他在笔记的页边写下这句乞求,“上帝啊!希望我在死时能够活着。(OhGod!MayIbealivewhenIdie)”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怀抱着相同的期望,温尼考特发自内心的呐喊,表达了他完整生活在世界上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避免人们临终前常见的忧郁与衰頺。

克蕾尔表示,历经大约六次冠状动脉血栓问题,每一次都康复的温尼考特,从不阻止自已做任何事情,他到了七十四岁,也就是他去世前数月,克蕾尔有天在德文郡家里的花园,找到爬上树的丈夫,克蕾尔高呼:你在树上做什么呀?温尼考特回答:我一直很想砍掉这棵树的树头,它挡到我们窗外的风景了。这明显象征着:他还不准备死,他还想望向前方长远的人生。当然,在释放一些情绪的同时,我们也会更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活着。

那年秋季,温尼考特越来越觉想到死亡的事,在他最后的几场演讲开头,他都这样谈论能穿过名为死亡的小孔洞。对温尼考特来说,死亡这份任务牵扯上一个关键问题,该怎么在往下成长的同时,感觉自己完完全全活着?他用选择权的幻觉构想老年与死亡,也把我们最终离开世界的过程,描述成进入世界的相反,而对无助的情势,他用标志性的幽默感稍微取回了一点掌控权。

温尼考特所谓的向下成长,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这种成长也必然会带来失去的伤痛,在我们走下坡之时,生命的画布必然会缩小,很多事物都会被夺走,或是再也无法搆到了。这时,我们的计划与梦想也不得不缩减,面对这一切,园艺能帮助我们维持一种使命感,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立足之地,找到自己在生命中的一点掌控权--至少,我们还能控制这么一点东西,而不是眼睁睁看着生命中的一切从指缝溜走。这个过程中,对于生死的忧郁可能深埋在潜意识,但是在向下成长的老年期间,没有比看到植物向上成长更能达到补偿效果了。

为了让园艺达到这样的肯定效果,我们就必须把园艺工作限缩在可控制的规模,往窗外望去,如果我们看到曾经令人骄傲的花园化为一片荒芜,可能会比没有花园还要令人难过。

唐诺.温尼考特

DonaldW.Winnicott((7April-January28,)
  年四月七日生于英国普利茅斯。年进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在结束战时服役后,又到医院继续研习医学,并于年取得执业资格。
  温尼考特医师的医疗生涯从小儿科开始,在接触了精神分析后,愈来愈深入地研究儿童心理学。他在幼儿发展理论上的贡献享誉国际,备受推崇,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所谓「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mother)、「过渡性客体」(transitionalobject)、「真我/假我」(trueself/falseself)以及治疗情境中的「扶持」(holding)等概念语汇。这些充满创意、令人叹为观止的洞见,奠基于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是他与母亲、小宝宝和儿童之间的互动。
  教授儿童精神医学及进行精神分析超过四十年的温尼考特医师,曾担任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皇家医学会小儿科部门主席,以及英国心理学学会内科部门主席等职务。他经常在精神分析和医疗期刊上发表文章,也常常向许多职业团体讲授儿童发展,对象包括教师、助产士、父母、社工人员、地方法官、医师、心理分析学者以及精神科医师。著名的代表作则有:《从小儿医学到精神分析》、《孩子、家庭与外在世界》和《游戏与现实》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