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东方快车谋杀案”很多的人都不是怎么了解,这是由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创侦探小说,上世纪30年代就出版,由于情节经典被改编为电影,但这也只是阿加莎其中的一部小说之一而已
该电影首播于年,在当年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是作为一部经典小说,想拍的人不止一个,为此出现多个翻拍版本,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扒一扒最新一版!
在最新的年版,导演尼思·布拉纳,亲自邀请了迈克尔·格林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做主编,可以说是诚意十足,在主演方面还邀请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可以说是大牌云集,没开播就让观众十分期待!
在播出之后,该剧在豆瓣获得了6.9分,不高不低,评价一般不由让人有点失望,让我们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一集柯南都比这个精彩得多。
看了最后一幕,这是要系列化的节奏啊,虽然和波洛(男主)的形象和以前不太一样。
看得昏昏欲睡,没有想的那么好,下一部尼罗河惨案。
当然,好评也是不少!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一辆快车中发生的一件谋杀案,著名侦探在杀机四伏之中在13名嫌疑人锁定真凶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之中,表现出了正义和法理之间的对碰,重重的矛盾,究竟什么是对与错的悲剧!
作为一个资深电影迷,那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部新东方快车谋杀案出来之后为什么被吐槽,评为不太合格的犯罪电影的原因!
一,人设不符合原创
要知道,在之前和版本和原创小说之中,大明星侦探波洛都是一个礼貌而留着一副胡子胖子,他注重自己的形象外表,礼貌而不得罪人,在外人看来可以说是有点唠叨,而在新版外表就完全不符合
而波洛在原创之中,他是一个胖子而且是一个喜欢思考的胖子,对于查案他是不喜欢亲自去堪称现场的,也不可能去追逐犯罪嫌疑人,但是在新版电影,不但亲自查案追查证据,更是上演了几场亡命追杀,看到了这里,不少的观众都会想到,这不是就是福尔摩斯么?
而波洛这个角色,他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他不会太在意表面证据,他更在意的是人物的心理,他擅长在谈话之中找出答案
二,细节删减,改编强行合理
和原著的紧紧相扣不同,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作案的时间”可以很明显的把嫌疑人缩小范围,在小说里,晚上23分的那个时候,雷切特在回答乘务员,明显是用法语说的,说明死亡就是在这个时间之后
他秘书表示老板并不会外语,需要翻译的,这个看像无意的谈话其实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导向,这句话并不是雷切特说的,让波洛认为死亡时间在更早之前,而这个时间更是大家可以相互作证的时间!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被删减合理化,如最有杀人动机的伯爵夫人,作为阿姆斯特朗案死者妹妹,她最有报复动机,因为伯爵的几句排除嫌疑?还有伯爵从原著绅士,突然变成一个动不动就暴怒打人,实在是没什么道理,要知道他是一个深爱太太,就算太太给凶手的这刀也是他“代替”的。
哈巴特夫人离谱的改编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哈巴特妇人,导演无疑是给哈巴特妇人刻画像一个风流人物一样,在她身上有多处的漏洞,与原著中,时时刻刻口中说“我女儿在的话”不同,电影最后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而原著中知道真相后,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她就是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真是一个完美的伏笔
三,结局狗血
无疑,波洛并没有电影中那么潇洒,那么大意,原著的他只是表示可以说自己退出此案件,顺利地把自己在这件案中脱离关系,正直勇敢机智的他,绝对不是福尔摩斯一样是个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更不是新版那样,在真相法理与凶手较真,用自己性命做*注,这是完全不符合波洛的人设!
优点
电影的整体色彩结构相当不错,时代的刻画也是让人深入其中,尤其是破案之后,波洛决定放手这个案件,列车中的镜头与人物描写,尤其完美
后语
毫无疑问,作为一部不是翻拍的电影来说,可以说是合格的,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因此对比之前的版本,这次的改编并不成功,可以想象一下,无论是人物形象和性格特性都和之前不同,这样的改编会不会跨度太大了一点
而看过阿婆的小说的人都知道,她是在在意作案周围环境的描写的,在她的小说之中,都是多次强调出,人物位置和作案的可能性,内容结构合理让人忍不住更深入一步去解开未知的真相,往往你不在意的线索,就是主角破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