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六世纪印度分裂,建立莫卧儿帝国,英国殖 [复制链接]

1#
用什么方法治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4591206.html

引言

十六世纪初期,印度是一个分裂为很多小公国的国家。一五二五年,土耳其封建主巴卑尔侵入了印度,在巴尼拔城打败了罗第王朝德里苏丹伊布拉吉姆,占领了德里。一五二六年,巴卑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到十七世纪中叶,除了德干高原和半岛南部还没有被征服,这个帝国已占据了印度的大部分领土。

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解体

莫卧儿帝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莫卧儿皇帝是国家全部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的直接领地约占全国土地的八分之一。皇帝把其余的土地分给封建贵族,名义上封建贵族只有从领地上收土地税的责任,实际上则是领地内全权统治者。由于封建主有收税的权利,所以他们也有供养*事骑兵队的义务。骑兵的数目要由所得土地的多少来决定。这种封建土地占有制称作札吉尔(*事采邑),它不是世袭的,只有在服役期间皇帝才授予。札吉尔是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基本形式。

除札吉尔这种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外,国内某些地区也还存在着其它的占有形式。在印度的边区和不易达到的地区,则为各地区的王公所统治。这些王公的王朝是大莫卧儿皇帝的属国,他们必须向大莫卧儿帝国纳贡,必要时还须提供士兵,但内*上他们却保持着独立自主的权利。这些王朝的统治者们被称为柴明达尔。到十八世纪,柴明达尔的领地性质改变了,柴明达尔变成了世袭的包税人,百分之十到十五的地税为他们自己所有,其余都要上缴国库。

印度土地所有制是属于国家占有,札吉尔达尔和柴明达尔都不是土地所有者。这种土地所有制在租税率上不是由个别的封建主来规定,而是由国家来规定。征收量不是以收获多少来决定,是由国家*府财务情况来决定。在印度没有农奴依附关系,地主向农民除了给国家征收捐税外,还要征收非法制定的苛捐杂税。因此,农民受到了国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僧侣寺院也占有一部分土地。

土地不是属于农民所有,因而农民的生活日益贫困。到十七世纪中叶,由于封建剥削的加重,造成了千百万农民破产、生产力破坏和农业迅速衰落,导致莫卧儿帝国的解体。

十七世纪以后,印度封建社会出现贸易和市场关系的发展,使许多自然经济的农业区卷人了商品经济中去。由于贸易的发展和交换的加强,某些地区已经开始从事专业化产品的生产。例如,比哈尔盛产小麦,这些小麦运往孟加拉,而孟加拉则输出甘蔗。阿格拉和古甲拉特出产蓝靛,并把蓝靛运到外地出售。印度很早以来就以生产棉织品而著名,它的棉织品曾行销世界各国。十七世纪中叶,有几十万农户从事出口棉织品生产。

由于交换、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结果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公社内部,出现了富裕阶层,他们力图把公社土地变为私有财产,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农村中许多农民背井离乡,出外谋生或去当雇佣兵。这样,农业经济荒废,封建制度基础遭到破坏,莫卧儿帝国陷入危机。

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一六五二-一七O七年),力图挽救莫卧儿帝国的危机。一六六五年,奥朗则布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伊斯兰教商人缴纳百分之二点五的税,两年后可以免税;印度教商人则需缴纳百分之五的税。但这种措施既不能充实国库,也不能免除伊斯兰教贵族的破产。一六七一年,奥朗则布颁布了一个只有伊斯兰教徒才能担任行*机关人员的法令。还颁布消灭异教经院和寺院的法令,同时没收异教寺院的土地,并把这些土地分给伊斯兰教徒的封建主。

一六七九年,奥朗则布恢复了印度教徒的人头税,使印度农民的捐税又增加了三分之一。当时印度教徒约占全部农业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一六九五年,又规定禁止一切印度教徒坐轿、乘象、骑纯种马、携带武器和穿绸缎。奥朗则布这些反动措施,不仅使信奉印度教的农民群众,同时也使信奉印度教的统治阶层投到反莫卧儿帝国的行列中去。各族人民纷纷起义,从而加深了莫卧儿帝国的危机。

从一六六六年到一六七八年,苏里曼山脉南北的阿富汗人举行了起义。起义反对外族人莫卧儿的统治,具有人民解放运动的性质。起义的主要参加者是人民,但起义的领导权却掌握在当地封建主和部落上层分子的手中。奥朗则布利用阿富汗内部各部落的分裂把起义镇压下去。十七世纪,马拉提人的国家马哈拉特,被莫卧儿帝国所征服,马哈拉特的人民从此受到双重压迫。到了十七世纪中叶,马哈拉特农民举起了争取国家独立的旗帜,起来反对莫卧儿帝国。

一六五六年,信奉印度教的马拉提人在西瓦吉(一六二七一一一六八0年)的领导下举行起义。经过长期的战争,终于在一六七四年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西瓦吉自立为马哈拉特国王。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虽然继续对马拉提人用兵达二十年之久,但始终没有征服它。马拉提人国家的兴起,对莫卧儿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旁遮普的农民在锡克教的旗帜下爆发了起义。从一七O五年到一七一五年,起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曾一度赶走了德里与拉舍尔地区之间的封建主,一七一五年,起义才被镇压下去。但旁遮普实际上已脱离了莫卧儿帝国。阿格拉和德里地区的人民从一六六九年也开始进行起义,起义*前仆后继,斗争长达五十年之久。他们一度兵临德里城下,在首都附近的地区驱逐了封建主和包税人。这些起义虽未成功,但严重地打击了莫卧儿帝国的统治。

自一七O七年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开始解体。从一七O七年到一八五七年间,莫卧儿帝国的最后十个皇帝的*令只能达到德里、阿格拉、克什米尔和信德等地。莫卧儿帝国的省区如傲德、孟加拉和海德拉巴的总督,事实上已成为独立君主。马拉提人的马哈拉特国强大起来。马拉提联盟控制了印度中部广大地区和西岸一带。

莫卧儿帝国的分裂与解体为邻近国家造成了侵略的机会。一七三九年,伊朗侵入旁遮普,占领德里,进行洗劫和屠杀后,于一七四O年掠夺大量财物回国。一七四八年,阿富汗的封建主开始入侵印度。在五十年代,阿富汗先后征服了旁遮普与克什米尔,并多次进占德里。旁遮普的锡克教徒极力反抗阿富汗的入侵,马拉提人也起来反抗,但终为阿富汗所击败。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又遭到外族的入侵,所以无力抵御英国殖民者的入侵。马克思指出:“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提人打倒,马拉提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英国殖民者掠夺印度的开始

在发现通往印度的航路以后,葡萄牙人首先在印度建立起商站。到十七世纪,英法两国排挤了葡萄牙人,成为印度的主要掠夺者。他们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独占贸易以从中取利。到十八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看到大莫卧儿帝国已瓦解,于是改变了自己的*策。他们由进行贸易的*策,走上直接掠夺和侵略的*策。英法的东印度公司以印度人为核心组成了庞大的*队。英法之间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在一七五六至一七六三年的七年战争中,法国被战败,它在印度也遭到失败。一七五七年,英国人占领了孟加拉。从此,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改变了过去商业组织的性质,成为*事的和握有领土的组织。

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在印度又扩展了殖民地范围。孟加拉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经济和战略中心,奥得和培那雷斯公国是附庸,马德拉斯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东海岸领地的中心,孟买是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西海岸的根据地,卡那提克和海德拉巴也是东印度公司的附庸。

十七一一十八世纪,正是英国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这一时期对殖民地主要是进行强盗式的掠夺。东印度公司的*队占领孟加拉后,富裕的穆希达巴德城被掠夺一空,国库被盗光,约有六千万英镑的财物落入东印度公司及其职员之手。后来克莱武在英国下院无耻地自白说:“富裕的城市在我的脚下,雄伟的国家为我所统辖,堆满金银珍宝的宝库向我开了门。但我只拿了二十万英镑。迄今,我还惊奇我自己的朴素作风。”

除了直接掠夺外,英国殖民者还通过各种捐税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获得了大量的财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代理人的帮助下,用拷打和强制手段征收捐税。他们把农民的妻子抓来,取下首饰,在丈夫面前折磨她们,迫使其丈夫拿出藏起来的财物。他们还从母亲怀里夺下婴儿放在烈日下去晒,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卖出作奴隶。在东印度公司没有取得孟加拉统治权时,孟加拉的土地税是八十一万七千英镑,在公司统治的第一个年度中(一七六五-一七六六年),地税征收了一百四十七万英镑,一七七一年到一七七二年增到二百三十四万一千英镑。而在一七七五年到一七七六年又增加了二百八十一万八千英镑。从一七六O年到一七八0年,东印度公司以取得的捐税购买商品,向英国输入了一千二百万英镑的货物。

英国殖民者在孟加拉所实行的重税,结果使千百万人民陷于破产。一七七O年,孟加拉发生了大饥馑。据统计,在这次饥馑中死去一千万人,占孟加拉居民的二分之一。然而这次饥馑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新的收入。公司囤积大米,职员们乘机投机倒把发了大财。而一七七一年的地税的税额甚至超过了一七六八年的数目。

东印度公司还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并垄断了鸦片贸易,然后运往中国,*害我国人民。鸦片贸易给英国殖民者带来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利润。

从一七五七-一八一五年的五十八年间,英国从印度榨取了近十亿英镑的财富。这些财富促进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但严重地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印度在衰落,人口不断减少,肥沃的田地变成荒野,饥馑一再发生。英国人统治下的印度,几乎变成了废墟。

结语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掠夺引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抗。从一七七三年起,孟加拉的农民不断发生起义。但是,这些起义遭到了英国统治者的镇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