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拿破仑战争使英帝国(包含英国及其所有殖民地)达到了鼎盛,那么一战的爆发则是英帝国走向衰弱的转折点。
对英国来说,一战的爆发始料未及。随后,英国人对此也是普遍热情有余而认识不足,……这是英国当时普遍的看法,国内一些以厌战的、自由的和城市的眼光去作展望的人,也坚信战争完全不可能持续一年以上。
因此,当新上任的陆*大臣基钦纳要求英国人做好长期战争准备时,极少有人把这样的警告放在心上。
随着战争形势的进展,英国人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被投进了战争的无底洞,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了拿破仑战争以后战死的人数,而胜利的曙光迟迟未见。
然而,一战的残酷并不只是人员的伤亡。一战无论是对发起国还是对参战国来说,意味着两败俱伤,曾辉煌显赫的英国也不例外。
一战期间,英国损失惨重,为维持并取得战争的胜利,英国在获得美国援助的同时,不得不依赖其帝国内各殖民地和保护国的支持。战时,英国经济在国家的严密管制下实行全面*事化。
国家预算支出在年—年间,从19.亿英镑增加到25亿英镑。战时的总预算开支达亿英镑,其中大部分用于*事订货,扶植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工业,因而部分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钢的生产能力增加了一半,1/3的工人集中在钢铁工业。年9月至年4月,英国的炮弹产量提高19倍,手榴弹提高39倍。
年1月至年1月间,英国机枪生产增加4倍多。年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工业的工人约占整个工业的46%。
但是,由于运输困难造成的原料缺乏,英国出口减少,许多民用工业衰落了。年—年间,煤的产量由2.82亿吨减少至2.27亿吨,造船量由0.亿吨下降至0.亿吨,棉纺织品出口由70亿码下降为38亿码。
战争期间,英国整个工业不断萎缩。战后英国又面临新工业化对它这个老牌工业国的冲击。由于缺乏大量资金去更新固定资本,英国传统的煤炭、钢铁、冶金、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始走向衰落。
在年的经济危机中,这些部门又遭受最严重的打击,英国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年的40%下降到0年的10%。
在战争期间,自治领、殖民地有力地支援了英国。随着英国对德宣战,整个英帝国逐渐被卷入战争。
战争期间共有多万来自自治领和殖民地的士兵为英国效力,捐躯沙场者数以万计,其中,澳大利亚阵亡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人)以上,是英帝国内比例最高的。
战争期间,英国的粮食进口极其困难,导致粮价急剧上升,人心惶惶。劳合·乔治曾在下院说:
“我希望现今全国都能知道,我们的粮食储备非常少,行将枯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少。”
综上所述,尽管英国各自治领、殖民地和保护国,对英国取得一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英帝国此时的局面可谓是内外交困。
此外,在战争中英国损失惨重,凭借英国一国的力量必然败于德国的铁蹄之下。这时,英国国内主张的加强和巩固帝国的呼吁再起,受到国内普遍的欢迎。
帝国主义者阿尔弗雷德·米纳尔认为帝国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它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将强大到足以击败所有进犯者,并使英国置身于欧洲错综复杂的局面之外。
随着战争的进展,自由**府也感到有必要动员一切力量为战争服务。因此,帝国主义派成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受到*府的重用。
帝国主义派进入*府,有利于英国对其自治领、殖民地和保护国采取缓和的态度和*策,甚至对其反英斗争也采取宽容态度,凝聚了帝国的向心力一致对外,为英国取得一战的胜利奠定了各种基础。
一战对英国经济实力影响巨大,也使其对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治控制能力下降,加之一战唤醒了英帝国内,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民族情感,帝国内部的离心趋势加剧。
因此,一方面英国越来越依赖帝国,努力加强帝国内部的经济纽带并扩张帝国,另一方面自治领开始要求与英国平起平坐,殖民地则寻求更多的自治权利并争取独立。
当英国对德宣战后,英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没表示任何异议,并毫不迟疑地投入战争。但随着战事的拖延,和战争中各参战国民族意识的加强,各自治领和殖民地渐渐注重其民族利益。
首先,英帝国各自治领在参战时,像主权国家那样独立指挥自己的*事行动,不再接受英国的干预,其次,有权出席缔结和约的巴黎和会。
虽然仍以英帝国代表团成员身份出席和会,但在某些问题上却以独立主权国家代表的资格单独签字。
如国际联盟成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及印度成为其成员国。年11月,加拿大等自治领均派代表组成英帝国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议,进一步提高其国际声望。
年加拿大在不征询英国意见的情况下首次与美签订《渔业权条约》,引起英国的不满,它认为签署条约时按惯例应该有一名英国代表联署,并要求由英国驻美大使作为联署人参与其事。
加拿大方面认为,该条约系加、美两国的双边条约,既与英国无关,又不涉及帝国的任何特定利益,可以由持有英王所颁全权证书的加拿大代表单独代表加拿大签字,故不接受英国的要求。对此,英国无能为力,只好承认加拿大具有这种权利。
显而易见,此时的英国,已经无法控制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这种离心,一战使英国丧失了它作为帝国主宰者的地位,和凌驾于各自治领而发号司令的特权,它作为帝国的代表,需事先就具体问题与自治领磋商并征得其同意才能行动。
如果说一战导致了英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离心倾向,那么除了欧洲大陆几个大帝国的崩溃对其离心倾向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工业因战时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增强了经济力量,面对战时英国*府做出的种种许诺不给予兑现时,表现出了更强的离心倾向,反英斗争此起彼伏。从英帝国后院传来的隆隆枪炮声证明了英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愤怒。
年3月埃及首先爆发民族主义者的反英斗争,他们举行示威和暴动、从事破坏活动并刺杀英国*官,以抗议英国拒绝将埃及问题提交巴黎和会以及逮捕和流放他们的领袖。
4月印度的旁遮普发生一系列骚动事件;巴勒斯坦首次发生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严重冲突。5月英国和阿富汗交战。英国与土耳其的战争一触即发。
年7月伊拉克爆发大规模暴动,英*在镇压中阵亡多人,比在战时*事行动中阵亡于中东的人数还多。
爱尔兰危机和复活节起义无疑雪上加霜。战争前夕,英国*府通过了《爱尔兰自治法案》,爱尔兰人自治的梦想曾寄希望于该法案。因爆发一战自治问题被搁浅。
好在爱尔兰的土地问题在战前得到解决,爱尔兰人相信战后自治问题也将能得以解决,因此大量的爱尔兰志愿人员从*。但爱尔兰各种激进团体如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则认为爱尔兰应利用战争机会实现独立。
于是他们策划了复活节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影响深远。列宁曾给予高度评价说:
“欧洲各被压迫民族的斗争能导致起义……这种斗争将比遥远的殖民地的日益发展的起义更加无限有力地‘加剧欧洲的革命危机’。爱尔兰起义又给予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权以同样有力的打击,这种打击的*治意义要比亚洲或非洲的起义大倍。”
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英国*府为赢得自治领的支持,被迫提出一个妥协之策:爱尔兰立即实行地方自治,北爱尔兰仍归属英国,直到战后为止;爱尔兰议员一律在帝国议会留任,战后召开一次帝国会议,确定帝国内部各国的未来关系问题。
年在大选中获胜的爱尔兰共和派议员组成爱尔兰共和*,拒绝出席英国国会。第二年,他们在都柏林召开爱尔兰国民大会,组成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并组成临时*府,展开了广泛的反英游击战。
英国*府被迫与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谈判,于年12月6日签订《英爱条约》,规定除东北部工业最发达的六郡划归英国外,南爱尔兰26个郡组成爱尔兰自由邦,享有类似加拿大的完全自治地位。
不过仍须效忠英王,防务由英国保障,某些港口由英国控制和使用。这样,爱尔兰民族独立获得基本胜利。
如果说离心倾向使爱尔兰获得独立,爱尔兰的独立是英帝国解体的开始,那么,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则是因离心倾向导致英帝国解体的又一例证。
战争初期,印度的社会精英和群众都相信,英帝国将允许印度自治,因此竭力救助帝国。甘地曾写道:
“通往我们自由的大门就在法国的土地上……假如我们是以已实现自治的国家的一支不屈不饶的*队,蜂拥到法国战场为盟国的胜利事业而战,那么也将是一场为我们自己事业的战斗。”
但战后不久,《罗拉特法》的制定以及由此引发的阿姆利则惨案,使印度人自治的梦想破灭。他们遂在甘地新思想的引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希望能迫使英国人考虑给予印度自治地位。
英国人被迫在印度实现了以“二元*治”为形式的地方自治。此外,英国的假意承诺,除了要博取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战时支援外,还利用其达到进一步扩张的目的。
在中东,英国利用阿拉伯人的力量来达到瓜分奥斯曼帝国进而称霸中东。年4月英法秘密达成《赛克斯—皮考特条约》,具体确定了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方案。
据此条约,英国将得到巴勒斯坦、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和波斯湾,并将约旦至波斯湾一线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
在英国人看来,独立是在英国势力范围内的独立,自决也有其自定的涵义,寇松曾这样解释说,他之所以接受自决,是因为“我相信大部分人将做出有利于我们的决定”。
可见,英国在战争期间所作的这些不负责任的承诺,为以后的矛盾和冲突留下了难以调和的隐患,最终导致了英帝国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