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好的可能 https://m.39.net/pf/a_4590370.html温馨提醒:本文含有剧透
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故事情节是根据英国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同名电影到现在已被翻拍了五遍,可见故事之经典让人津津乐道。
这起谋杀案的源头取材于真实事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林德伯格绑架案。
五版电影各有千秋,其中数版的电影更接近于原著。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部电影/p>
一、版电影的魅力所在;
二、影片中深推敲两个欠合理的地方;
三、事件的源头及12个人物关系;
四、此案在现实中有发生的可能性吗?
五、5个版电影都有哪些不同?
一、版电影的魅力所在
年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到现在已快五十年了,可它就像陈年的佳酿,丝毫不影响醇香和口感,它也是五个版本之中改编得最接近原著的电影。
1火车站的年代感
(1)锡尔凯吉火车站厅里厅外的布局,以及来来往往的旅客商贩,从人物的穿着服饰,可以明显地看出他们在那个时代中所处的社会地位;
(2)站台上火车后勤人员检验瓜果蔬菜的细节;
(3)古老的火车头以及豪华的内部装饰设计,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标签。
2耐看不枯燥的证词
12位乘客的证词在这版电影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他们可以做到互不认识,形同陌路。
影片长达有2个多小时,没有丝毫拖沓之感,在37分时就出现了死亡事件,到1:34分波洛让所有人聚在一起结案时,这中间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是波洛调查取证和侦问12位乘客。
这部分很有看点,演员的表情和台词都做得特别到位。如果你观看的是配音译制片,那么恭喜你,光是配音就是一道亮丽的特色,听了耳朵会怀孕。
3出人意料的真凶
影片在一开始就或多或少存在着部分剧透。剧情发展到1:34分时,根据12个人的证词,也许你以为自己透过门缝猜到了那么一两个凶手。
但让你万万不会想到的是,后半个小时的波洛就把你带到了度的大玻璃窗前。
听着波洛将案件一点一滴地抽丝剥茧,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看着特别的过瘾。
二、影片中深推敲两个欠合理的地方
1烛火映纸灰
影片中有一个很开脑洞的实验,在凶案现场的烟灰缸里,有一小块烧过的纸片,波洛把纸片夹在两个帽匣之间,(如图)
然后将其放在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这时烧过的纸条上,就显现出了笔墨的字迹。(如图)
这个实验确实是挺开脑洞的,我不是怀疑他的真实性。
让我想不明白的地方是那个烧过的纸片,电影中烟灰缸里那块烧过的纸片很完整,看起来是一个硬黑块,波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拿起来,夹在两个帽匣之间。
影片中,麦奎因从昏迷的雷切特手上拿过纸片后,放到烟灰缸里烧掉的不过是一张非常普通的纸。
我试着也烧了几张大小相同的纸,然后像波洛那样将纸片拿起来,无论我怎样小心翼翼,始终都不能将其完整地拿起来。
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2雷切特的男仆贝多斯
贝多斯之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仆人,阿姆斯特朗家出事后,他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又成了雷切特的仆人。
而且贝多斯之前在绑架案中被人击伤了后颈部,现在还有伤疤,对于身边藏了这么个卧底,也不知道雷切特是怎么调查的?
影片中讲了雷切特是通过麦鲍姆斯中介公司聘请贝多斯的,这是纽约一家大型中介公司。
既然是大型中介,那么他们对所有应聘者的信息,应该是了解和登记得非常细致全面的。
卡塞蒂(化名雷切特)作为过街老鼠的角色,侥幸逃脱后肯定是事事谨慎处处提防。贝多斯能到他身边当仆人,这一点在影片中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三、事件的源头及12个人物关系
1事件的源头
年,阿姆斯特朗家的幼女小戴茜遭到匪徒的绑架撕票,夫人索妮娅悲伤过度产下死胎,自己也因分娩而死,阿姆斯特朗上校举枪自杀,夫人的女仆因被冤枉为案件的同谋,从卧室跳窗自杀。
绑架案明面上的凶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凶手临死处决时指出了幕后主谋卡塞蒂。而卡塞蒂早已化名雷切特拿着赎金逃跑了……
2列车上的12个人物关系
列车上的谋杀案是巧合还是早有预谋?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人物之间的关系。
哈巴德太太(原名琳达.阿登)著名演员
大女婿:阿姆斯特朗上校(飞行员);
大女儿:索妮娅(小戴茜的母亲);
二女婿:安德雷尼伯爵(匈牙利外交官);
二女儿:海伦娜(索妮娅的妹妹);
挚友: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大女儿索妮娅的教母)。
阿姆斯特朗身边的人/p>
好友:阿巴斯诺特上校(英国驻印度部队军官);
家庭教师:玛丽.德贝纳姆(英国人,与阿巴斯诺特上校是恋人,影片中名字叫德本汉);
司机:安东尼奥.福斯卡雷利(美籍意大利人);
护士:格丽塔.奥尔森小姐(瑞典人,小戴西的护士);
仆人:爱德华.亨利.马斯特曼(贝多斯),后来成为了雷切特的男仆;
保姆:苏珊娜;
厨娘:希尔德加德.施密特小姐(后来成为了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仆人)。
列车员:皮埃尔.保罗.米歇尔
女儿:苏珊娜(阿姆斯特朗家的保姆);
女儿的恋人:哈德曼先生(美国人)。
雷切特:原名卡塞蒂(绑架案幕后主谋)
男仆:爱德华.亨利.马斯特曼(英国人,影片中叫贝多斯);
秘书:赫克托.麦奎因(美国人,非常仰慕阿姆斯特朗夫人索妮娅,父亲是检察官);
四、此案在现实中有发生的可能性吗?
答案是:有可能。
1核心组织者
从上面的人物关系表中可以看出:哈巴德太太(原名琳达.阿登),她是一个著名的演员,也是阿姆斯特朗的丈母娘,那么她就相当于一根穿珠子的绳,可以将这些人全部串联起来。
串联之后的下一步就是谋划——
2两个卧底
(1)雷切特的男仆贝多斯,很早之前是在阿姆斯特朗的家里当仆人;
(2)麦奎因:他来到雷切特身边当秘书有一年多了,很早之前就与阿姆斯特朗夫人有很深的交集。
影片中说雷切特经常收到恐吓信,知道了这一点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3看似无意的刻意安排
当国际客车公司的董事长比安奇(书中叫布克),让列车员给波洛安排一个卧铺时,列车员看到波洛后眼神中闪过惊讶的表情。
这个列车员就是皮埃尔,他利用职务之便,可以轻易地将车厢里的人有计划地安排,可以说没有他事情办不了这么顺利。
可以说,这是一件在一年之前就开始了的谋划复仇事件。
五、5个版电影都有哪些不同?
在讲不同点之前,先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共同点:在一个很普通的公共场所(列车上),12个人离奇地杀死了一个人。
知道了共同点,那剩下的就是每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了,下面简单说说它们的不同点/p>
(1)版电影
这一版本电影的侧重点是证词。
12个证人的证词都讲述得非常详细,可以说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到了桌面上,让你尽情地去猜。
不过有人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影片收尾时,波洛的做法有损侦探形象。波洛作为一名私家侦探,案件侦破后他却将决定权(也可理解为责任)推给了董事长比安奇。
并在比安奇做决定之前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想布莱德的警方会更喜欢,第一种简单明了的答案。”
借用水泊梁山的金字招牌来说就是“替天行道。”
(2)版电影
这版电影的时长比74版少了近半个小时,演员的证词明显少了很多,波洛在影片中一直板着个脸心事重重的样子。
电影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后面的结案推理部分,从波洛将车厢里的人聚在一起开始,车厢里昏昏暗暗点着烛光,波洛表情凝重揭露真凶。
凶手们不像74版那样静静地听波洛推断,而是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还做出威胁到波洛人身安全的举动。
影片将两种答案的选择权交给了波洛,波洛将这抉择中的挣扎、痛苦、隐忍、选择、放弃……演绎得入木三分。
(3)版
这版电影加入了很多的现代元素和特效,有几个惊险的打斗场面,波洛在剧中的某些地方表现得诙谐幽默。影片中出现的两个小推理,在波洛的身上能看到有福尔摩斯的影子。
如果没看过74版和10版的话,这版还是不错的。
(4)日版
关于这一版,我也只是点看了两个小片段,从其他方面查看到的资料,这版将故事拍成了两集,具体讲述了这件谋杀是怎样一步步策划,再到如何实施的。
(5)版(年份欢迎指证)
这版电影的故事主线没变,但场景和情节上作了很大的改动,里面出现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火车在半道也遭遇了停车,不过不是遇到了大雪,而是山体滑坡。
也许是改动太大,看这版电影很难让人进入到电影情节里面去。
后话
当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你最看好的是哪一个版本呢?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探讨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