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年修建七万座教堂,西班牙殖民者为何在美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引言

统治者最初设计的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平行的双社区模式,最终演化为新的二元性结构:城市和庄园。在西班牙人决定要在美洲建立永久性的移民殖民地时,就确立了体制上“以城市为中心”的准则。

然而,殖民地城市与欧洲不同,它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工业、贸易中心,而是经过精心规划发展而成的,以服务于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和便于对周围地区进行管理为目的。有时,这样的城市会建立在原来印第安首府的废墟上,比如墨西哥城,而更通常的情况,是根据其战略地位或其他优势而建,比如利马等。

与传统西班牙城市无规则的布局形成对比,殖民地城镇呈规则的棋盘状分布,通常是一个大型的中心广场四周分布着大教堂、政府办公大楼和其他公共建筑。以广场为中心,延伸一条条笔直宽阔的街道,整齐划一的各街区呈几何图形交错相连。

对城市的这种精心规划和布局,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体现了帝国的统治意志,是“帝国和教会秩序的缩影”。新西班牙总督府所在地墨西哥城,到17世纪末,人口估计已经达到20万,其规模在西半球居于首位。

在秘鲁,西班牙人没有在印加首府库斯科设立总部,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建在安第斯高山上的城市,不适合作为南美地区殖民统治的中心,他们选择了沿海的利马,西班牙船队可以直接到达附近的港口。

到年代,利马很快从一个小镇发展到拥有近8万人的大城市。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是波托西,以富足而享有盛名的秘鲁矿产中心,到年,即衰落前夕,拥有了16万居民,成为南美洲最大的城市。

众多的城市发展成为美洲欧式社会的中心:到处是醒目的尖顶大教堂,西班牙语成为官方、商务以及民间的通用语言。城市是政治和宗教权力中心,也是经济繁荣中心和文化艺术活动聚集地。

成功的矿主、大商人和大地主,都在大城市建造宅第和展示他们的财富,他们房子的大小和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反映了他们相应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房子、陈设、衣着、车马的奢华和佣人、奴隶的多少,被他们用来炫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到16世纪末期,墨西哥城凭借漂亮的女人、马匹、街道,商店的富足,贵族的奢靡、豪赌、慷慨而闻名遐迩。在城市中心的周围地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那里分布着由印第安人和混血人构成的环境嘈杂、住房简陋的本地居民区。这些贫民窟居民提供廉价劳动力,同时也是城市骚乱的种子,时不时还会有饥荒发生。暴力事件是殖民地城市比较普遍的状况。

西班牙不同派系间的争斗、暗杀经常见诸政府记录或是个人日记。与繁华城市相对照,大庄园构成了殖民地社会的另外一个中心。西班牙政府的强制性“城市化”,很快遭遇到阻力,出现了与城市化相悖的逆向进程。

人口集中使印第安人更容易受到传染病的袭击,造成人口进一步灾难性下降和市场上粮食供应的严重不足。强迫集中移居的结果腾出了大片空地,西班牙在这些土地上兴建起一个个大庄园。

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私人地产加速发展,他们不仅占有印第安人荒弃的土地,而且进一步侵占村社现有的土地;印第安人纷纷离开村社,投向大庄园,成为庄园的债役雇农、佃农和季节性劳工。印第安市镇结构加速解体。

吉布森把这一历史性现象称之为古典印第安人的“屈服、重组和同化”。于是,大庄园政治上取代迅速解体的印第安市镇,成为地方权力中心;经济上取代不断萎缩的村社,成为中心城市快速增长人口的农牧产品的供应者。

大庄园日益成了殖民地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在不同地区会有很大区别,并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动。由于殖民地庄园的多样性,社会生活也呈现不同情况,传统意义上殖民地庄园的特点,主要以墨西哥和秘鲁为代表。庄园通常都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社会单元。

大庄园主拥有庞大的地产,宅院宽敞,生活奢华,仆役成群,俨然是封建贵族。他们主持法庭,在自己的监狱内监禁劳工,并建有个人武装,一旦发生战事,庄园劳工仆役就是士兵。庄园里建有地方牧师供职的教堂或小礼拜堂,设有商店,刚领到工钱的工人不得不到那里购买玉米、衣物和劣质酒,忍受再一次的剥削。

庄园主还实行父权主义统治,通过认干亲、教亲(教父教母)结成庇护关系,加强自己在地方上的势力。庄园里通常包含一个或几个小村庄,它们曾经是印第安村社的土地,印第安人虽然仍在这里生活,不过变更了身份,成了农奴。这些印第安人住在小土坯房或小草棚里,全部家当往往仅有一张睡觉的席子和用作轧制玉米的石碾。

殖民地庄园以其特有的经济和社会构成,最为真实地反映了领地式的殖民社会,直到今天的拉丁美洲还能找到它的影子。第三节殖民地时期的教会和文化一、殖民地时期的教会美洲的殖民化,是一个军事和政治征服过程,同时也是精神征服的过程。天主教伴随着殖民者来到美洲,充当了精神征服的主要工具。

天主教本来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西班牙和葡萄牙都是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许多国家从天主教中分离出去,信奉了新教,唯有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仍固守着天主教。

因此,西、葡两国从罗马教皇那里获得了广泛的权力。年,西班牙国王取得在新发现地区征收什一税的权力,同时承担了传播天主教的义务。年又获得一种特殊的“推荐权”,这种权力包括任命高级教士、划定教区疆界、批准建筑教堂和修道院以及限制教会财产等。

年葡萄牙国王得到了同样的权力。这样,国家直接控制了教会,反过来,教士也可以在政府中占有高级职位,他们往往出任大臣、总督、都督。这一特点决定了天主教会在殖民地政治生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因此,西、葡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制度,可以说是王权和教权相结合的天主教殖民制度。这是拉丁美洲殖民地不同于由新教统治的一些殖民地的一个重要特征。年,以贝纳尔多·布伊尔为首的12名传教士,随同哥伦布第二次航行抵达埃斯帕尼奥拉岛,建立了美洲第一个天主教会组织。

而后,历次航行均有传教士同行。从年起,天主教的各类传教会如圣方济会、多明我会、奥古斯丁会以及耶稣会,纷纷组团进入拉丁美洲,布道传教。西、葡都在殖民地建立了一套庞大的教会系统,作为殖民专制统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班牙美洲,与总督和检审庭的行政组织平行地设置了一套复杂的教阶制度。

在16世纪时,共有5个大主教区和27个主教区。到殖民地末期,增至10个大主教区和8个主教区。大主教和主教都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大主教在殖民地是仅次于总督的重要人物。有时代行总督职权。

各类教派在殖民地到处建立众多的教堂、修道院和寺院,拥有数以万计的神甫、僧侣和修道士。在巴西,设立了一个大主教区和4个主教区(后主教区增至10个)。其权势与西班牙美洲的教会相同。

教会的在俗教士为西班牙人建立堂区,这些教区全部设在城市;作为占各类传教会绝大部分成员的传教士,则把印第安人村庄作为自己传教布道的对象,因而多半活动在农村。因此,圣方济会、多明我会、奥古斯丁会、施恩会以及稍后的耶稣会,承担了美洲基督化的大部分任务,他们站在开拓殖民辖区的第一线,充当了传教布道的先锋。

每当开拓一个殖民辖区,一个新的教会组织就随之建立起来。殖民者所到之处,肆意破坏印第安人的庙宇、神殿,焚毁偶像、壁画、手稿等珍贵文物,在印第安人文明的废墟上建造起一座座教堂。教堂建在城市的中心广场上,而且是当地最好最美的建筑物。

17世纪20年代,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新建教堂达7万座,仅在墨西哥一地,就修建了1.2万所教堂。在墨西哥城区,差不多每隔三四条街,便有一座教堂。利马城在16世纪中叶,居民共2.65万人,其中教士人数占总人口的1/10。对于许多印第安人来说,他们遇到的第一位欧洲人就是传教士。

结语

教士们通过布道,要求印第安人改信天主教,按照西班牙人的规则进行宗教活动,如祷告、弥撒和唱赞美诗等,孩子出生几天就要接受洗礼。圣方济会的修道士宣称,到年,他们在墨西哥使超过一百万的印第安人皈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