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人生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生于年4月27日,祖父是一名工厂主,发迹于繁荣时期的斯皮塔菲尔德;父亲爱德华约翰沃斯通克拉夫特喜怒无常,经常虐打妻儿乃至家犬;母亲来自爱尔兰巴利香农的迪克逊家,为人端谨。两人所育子女活到成年的有三男三女,玛丽排行第二。祖父留下约一万英镑的遗产,被父亲逐渐挥霍殆尽。他先是投资农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记事起的第一个家就在埃平的一个农场。她五岁时,全家搬到切姆斯福德路的另一个农场。六岁多时,全家又搬到巴金附近。住了三年,又搬到约克郡贝弗利附近的一个农场,那时玛丽正处于十到十六岁间,在约克郡上学读书,生活了六年。之后,爱德华约翰沃斯通克拉夫特放弃经营农场,投身商业,因此又在赫克斯顿的女王大街上住了一年半。当时玛丽十六岁,隔壁住着一位残疾的牧师,因长期不出门,一双鞋竟穿了十四年。在他的友情照料下,玛丽的学业得以精进。
不过,在此期间,玛丽结交一位名叫弗朗西斯布拉德的好友,她仅年长玛丽两岁,但才华出众,凭借绘画才华维持了一家人的生活,正是她的以身作则激励了玛丽。年,玛丽的浪荡父亲又浪迹到威尔士,重新当上农场主。来年,他又做回伦敦人。为了离好友范妮1近点,玛丽尽力说服父亲在沃尔沃思择房居住。不过,迫于家中困境,玛丽后来也不得不频频离家谋生。年,十九岁的玛丽离家去巴斯陪护一位富商遗孀。据说这位寡妇极难相处,气走了所有陪护,然而玛丽却跟她一起生活了两年,并赢得了她的尊重。之后,因母亲患重病,玛丽只得返家。彼时,她父亲住在恩菲尔德,为了留住手头仅余的一小笔钱,什么事都不敢做。母亲只能依靠玛丽的不懈照料,但终因久病不愈而离世。在玛丽自己最后的痛苦岁月中,她经常提起母亲的遗言:“再忍一下,一切就都会了结了。”
母亲去世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再次离家,在沃尔汉姆格林跟好友范妮布拉德一同居住。年,她又去照料一个已婚的妹妹,帮她度过危病。此后,资助父亲的重负又压在她身上。他挥霍掉的不但是自己的钱,还有祖父专门留给子女的一笔薄款。据说,激情挥洒人生的男人总能心想事成、遇难成祥,而且从不会羞于接受善意的帮助。显然他的父亲只做到了后半句。
年,时年二十四岁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带着两位妹妹一起,帮助范妮布拉德在伊斯灵顿创立了一所走读学校,几个月后,学校迁到纽因顿格林。年初,肺病严重的范妮布拉德远航至葡萄牙里斯本,嫁给一位定居当地的爱尔兰外科医生,然而婚后只活了几个月。玛丽不顾所有人的劝阻,离开学校,在一位善心女子的资助下,前去照料范妮,直到她病逝。十年后,在从北欧寄出的这些书信中,玛丽回忆痛失好友时写道:“一位至亲的好友、我年少时的伙伴,已成墓中人,但她依然与我同在,每当我在荒野迷失方向时,总能听到她的轻语呢喃。”
年12月底,玛丽离开里斯本回到英国,她回国后听说范妮贫穷的双亲急切希望回爱尔兰。玛丽常听人说写作可以挣钱,于是写了一本一百六十二页的小书《女教论》(ThoughtsontheEducationofDaughters),得到十镑稿酬。她把钱给了好友的双亲,使他们得以回归故里。这也充分体现了她古道热肠、热情冲动的个性。好友范妮曾抱怨自己为父母提供的房子环境局促,她渴望有一间自己的小屋,做自己的事情。玛丽二话不说就去找了房子,配好家具,然后告诉她,小屋已经备好,只待她搬进去。令玛丽不解的是,范妮总是怨声载道,又因无关紧要的念头止步不前。她觉得好友优柔寡断,自己则鲁莽急进。如果像很多人一样,生长在一个温和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人生智慧,有亲人的舒心陪伴,她的人生结局也许会更美好一些。
写《女教论》得到的一点酬劳让玛丽更加认真考虑靠写作谋生。这本著作似乎也使她教书的名声水涨船高。放弃走读学校后,她在伊顿公学跟一位男教师普赖尔牧师工作了几个星期,他推荐她去金斯伯勒子爵家给小姐们当家庭教师。金斯伯勒子爵来自爱尔兰,是金斯顿伯爵的长子。玛丽春风化雨式的施教方法赢得了子爵长女(她后来成为芒特卡舍尔伯爵夫人)的喜爱。年夏天,金斯伯勒子爵一家在去欧洲大陆之前在布里斯托的浩特维尔斯(Hotwells)暂住,玛丽同行。在那里,玛丽写下了小说《玛丽:一篇小说》(Mary:AFiction),故事内容大都源自她本人与范妮布拉德的友情往事。
《女教论》的出版商是约瑟夫约翰逊,此人也是英国诗人柯珀的著名诗作《任务》(TheTask)的出版商。写了一篇小故事,又存了一点钱,玛丽觉得靠写作谋生的计划可以付诸实施了。于是,玛丽在布里斯托与朋友们告别,去了伦敦,与出版商见面,坦诚告知自己的决定。约翰逊待她如慈父般亲切,留她暂住家中,方便她安排生活。年的米迦勒节,她在黑衣修士桥边的萨里乔治街的一栋房子里安顿下来。在那里,她撰写了童书《真实生活的原创故事》(OriginalStoriesfromRealLife),并为约瑟夫约翰逊卖力赚钱:她翻译、节选、汇编了一系列文集,并为约翰逊先生于年创办的《分析评论》期刊撰稿。她的译著包括内克尔的《宗教观点的重要性》(OntheImportanceofReligiousOpinions)等,节选的作品有扎尔茨曼的《道德素质》(ElementsofMorality)等。工作如此辛劳,她仍尽量俭省度日,攒下的钱用来帮助家人:送一个妹妹去巴黎,供了她两年的生活;把另一个妹妹以特别寄宿生的名义送进了伦敦附近的一所学校,直到她被接纳为带薪教师;把一个弟弟送去伍尔维奇参加海军学习,后来他获得了海军上尉军衔;另一个弟弟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律师打工,她就去为他更换了工作合约,可当她明白弟弟并不是讨厌那名律师而是讨厌法律工作时,就又把他送到一个农场主那里,让他做好准备以便移民美国。之后,她送他去了美国,由于工作上准备充分,他在那里发展得很不错。她甚至试图解决父亲的事务,但其错综复杂的情况实难处理。除去这些尽心尽力的操劳,她还负责照顾一位已故女友的七岁遗孤。这就是年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生活,当时她三十岁,就在那一年,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她将为大革命奉献燃烧的热情,将卷入一场疾风骤雨之中并遭到重创,最终香消玉殒。
针对伯克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攻击,玛丽做出了回应(被伯克激起的回应有很多),引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