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方言话文明
赵喜荣/文
府谷有很丰富的地方方言,其中有一部分是府谷特有的,外地没人说,也听不懂。这些方言一般用于口头表达,不用解释,大家都心领神会。而如果用文字写出来,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其中另有一番天地。
一、府谷方言“隔胞(音gepao下同)”、“失德(音shide下同)”是文明的骂人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府谷流行一个笑话段子。说的是一个外地来府工作的大学生,下乡回到机关后对一件事情很纳闷,就请教老干部,说他到生产队,常听老乡们互相说“你隔胞长你隔胞短”的,他听不懂,又不好意思问。那“隔胞”究竟是什么意思?干部们一听都乐了,就随口捉弄那个大学生说“隔胞就是大学生”,这个大学生干部一听,非常得意,便开心地说“这么说我算一个隔胞,我爸是一个真隔胞,我妈是个半隔胞,我姐、我哥也都是隔胞,我们家一共有五个隔胞”,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讲这个段子的人都会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我宁肯相信这是“太有才的人”编的一个笑话段子。谁都知道那个年代不重视知识,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所以拿大学生开涮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隔胞”究竟是什麽意思呢?这是府谷人骂人的一句粗话,意为野种,和别的地方的骂人话“杂籽子”、“驴日的”、“王八蛋”的意思大致相同或相近。由于是骂人的口头方言,有人说没人写,所以这两个字怎么写就有多种版本。近年在一些地方看到有人把这两个字写作“疙泡”、“各泡”或“各跑”,听发音是对了,但意思却看不出来,应该不是这么写。闲暇无事,胡想瞎猜,因意適词,反复比较,我觉得如果要写,应该写作“隔胞”。理由有三:第一,“胞”字是两音字,读作“bao”或“pao”,府谷人在推广普通话前,把“胞(音bao)”读作“泡,(音pao)”,如“台湾同胞(音pao)”,“一母同胞(音pao)”等。第二,胞字含义很广,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指胞胎、胞衣或嫡亲的、同一国家的人,如《庄子·外物》:“胞有重阆,心有天游。”陆德明释文:“胞,腹中胎”。又如把同父同母所生的孩子称作“同胞兄弟姊妹”,把全国人民称作“全国同胞”等。第三、“隔”字的基本解释是遮断、相去有一段距离或变异。因此“隔胞”很显然就不是同胞,不是嫡亲,骂人时进一步引申为野种、“杂籽子”、“驴日的”也较靠谱。
如上所说,不管“隔胞”这两个字写法如何,但其意义是明确的,就是骂对方是野种,这是府谷特有的骂人话。比方遇到对方说话很不讲理或做的事太出格时,就会骂一句“你真是个隔胞”;如果对方做的事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就会骂一句“你隔胞把爷害苦了”;双方互骂时,会说“你是隔胞”,“你才是隔胞”等等。这么狠毒的骂人话,为什么听起来并不刺耳,不象“杂籽子”、“驴日的”那样难听?这就是这句骂人话的文明所在。不是吗?就算是说笑话,除了“隔胞”,难道还有人愿意说自己家里有几个“杂籽子”、几个“驴日的”吗?用“隔胞”骂人为野种,既字义明确,又文雅好听,实在是一句很文明的骂人话。
府谷类似的方言还有很多,比如府谷男人差不多每天都要说好多次的方言“失德(音shide)”,也有说“失特(音shite)”的,也是一句骂人的话,不过有时自己埋怨自己,也会自言自语地说声“失德”。在日常生活中,“失德”更像是一句口头语、语气词,没有特别确切的含义。对一件事、对一个人看不惯,或自己某件事做得不顺心,都会不经意地说声“失德”,外地人一般是听不懂的。虽然针对性不很强,但谁也不愿意听到自己被别人说“失德”,因为府谷人都知道这是一句骂人的话。“失德”这句方言该怎么写我没见过,也不知道,我大胆写成“失德”,意思就是这件事、这个人或自己失去了道德,没有了德行,这样解释和这句方言的本意大体差不多。再如“说没的(音de)”,也是府谷的一句方言,意为说话捕风捉影太离谱了。比方甲对乙说了一个乙从来没听说过的故事,乙会说“说没的了(音le)”;甲对乙说了一句假话或一件不真实的事,乙也会说声“说没的”;甲说了骗乙的话,如果乙不相信,照样会说声“说没的”,没人会怀疑“说没的”这也是骂人话,但它真的有骂人的意思,如果把“说没的”翻译成普通话“胡说”、“鬼话”和“骗人”,你还会认为它不是骂人话吗?
府谷的很多骂人的方言,普遍用词文雅,意思含蓄,据此我大胆推测,府谷这个地方古时曾经是一个很文明的社会,或者曾经居住过很有文化的人群,他们的道德修养很高,文字功底也很深,骂人也不用很难听的脏话。用“失德”、“隔胞”这样高雅文明的词句来骂人,意俗声雅,可以说是骂人语言的一大壮举。今天的府谷人在使用这些方言的时候,更应该效仿祖先,说话文雅,举止大方,尊老爱幼,行富德仁,做一个现代文明的府谷人。
二、府谷方言“ke哪各呀?”很像是外来语和汉语结合的地方方言
“你ke哪各呀?”是府谷人问人到哪里去的一句常用方言,和别的地方的人说“你上哪里去?”,“你到哪里去?”是一个意思。有时面对对方省去主语,直接问“ke哪各呀?”。这句方言在府谷和与府谷毗邻的山西、内蒙一代流行。可能由于没有一个确切的汉字“ke”字可写,因此这句方言很少见诸于书刊、报纸或网页。
前些年我在一个介绍府谷方言的资料上,看到有人把“ke哪各呀”的“ke”字写作“客”字,初看好像就应该是这个字,问别人上哪去,尊称“客哪各呀?”,很有道理,也很礼貌。仔细一想,问客人或外人上哪去可以称“客哪各呀?”,问自己家里的人上哪去也说“客哪各呀?”就讲不通。事实是府谷方言“ke哪各呀”对谁都是这样问,不管家人外人无一例外,因此,用“客”字还是有点不太确切,可是除了“客”字,在汉字里实在再也找不出更合意的“ke”字了。
一天看电视,节目中有个人推销电子产品,在介绍了一系列操作方法后,说了句“这样就OK了”。“OK”了,这是什么话?现在的中国人大多都知道这是“好”的意思,但它也不是汉语。这使我茅塞顿开,想起了在念中学时,俄语里有个字母“К”,俄文里读“ke”,而不是英文里的“kai”!是一个方向动词,表示方向,要说“到哪里去”就会用到它。比如要说“到教室去”,用府谷方言说,就是“ke教室各呀”,用俄语表示就是“Кклассу”,读作“克啦苏”,这里“克啦苏”是教室,“К”是到或去的意思,两个К连在一起,只读一个音“ke”;再如要说“向家里去”,用府谷方言说,就是“ke家里各呀”,而用俄语,则写作“Кдому”,读作“克道母”,其中“道母”是家,“К”也是向哪里去的意思。从这里我发现,俄语里的“К”(音ke)和府谷方言“ke哪各呀?”里的“ke”不仅发音相同,而且意思也差不多,“ke哪各呀?”里的“ke”字,说不定就是俄语里的“К”(音ke)字。比照上边“OK”的用法,府谷方言“ke哪各呀?”,就可以写成“К哪各呀?”,这应该是一个外来语和汉语结合的方言结构。
上边的猜测如果符合实际的话,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府谷这么个小地方,怎么会受外来语的影响呢?我想这与府谷地处边塞有关。在古代,中国的北方边界就是长城,府谷地处长城沿线,长期以来,不是受到北方民族的侵扰,就是随汉军出塞征讨北方民族,平时生产、生活也都会有些接触,一来二去,和北方民族就有了语言上的交流。当时的北方民族也许就是后来的俄罗斯,也许是以俄语为语言的其他民族,这样,俄语中的一些简单词汇,就会被府谷一代的边民所借用,像“К(音ke)”这样好记易用的外语,自然和现在的“OK”一样,是当时时髦的语言。府谷方言不仅不土,而且有不少还很文,很洋,这反过来又说明府谷这个地方,不仅有悠久的古代文明,而且有广阔的世界文明。“文明府谷”源远流长,历代相传,至今都对府谷人民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