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国际森林日。在这一天即将到来之际,在植树节恰逢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全国各地上演了一场网络植树节。全球森林依旧在那里散发着浓郁的生机吗?网络科技又给不能聚首的全民植树带来了哪些可能?我国的森林保护与修复经历了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走到了哪个路口?
令人激动又神伤的数字
你知道吗?
森林拥有约80%的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
森林和林地中生长着6万多种树木。
全球超过10亿人口直接依靠森林获取食物、住所、能源和收入。
毁林仍在以惊人的速度继续着——每年有1.95亿亩的森林遭到破坏,这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2%~20%,从而导致气候变化。
在联合国官方网站的这组数字,赫然提醒着人们,更好地认识森林的重要性。
数字背后,是曾经的林海茫茫,万木吐翠,大自然生机勃勃;也是焚林而田,生灵涂炭,转而声势浩大地植树造林。
一百多年以来,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
人类文明初期,地球陆地2/3被森林覆盖,约为亿亩;19世纪中期减少到亿亩;20世纪末期又减少到.5亿亩,森林覆盖率下降到27%。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世界森林状况》报告显示,在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间,尽管全球森林净砍伐的速度下降了50%,但是砍伐之外的破坏活动并未减少。年以来,全球森林面积累计减少了19.5亿亩,几乎与南非的面积一样大。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森林到今天已减少了一大半。
FAO在报告中表示,正是人类对木材、耕地的大量需求,使得30%的林地变成了农地,热带森林面积消失速度惊人,剩下的森林也开始变得支离破碎,且分布极不均衡。而森林面积的消失,会严重影响到地球的生态平衡,生态危机日渐凸显。
有关专家表示,森林消失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致使数百万类物种失去栖息地。这些失去最终栖息地的动植物,最终会走向灭绝的运命。
森林面积的减少对气候变化也会造成诸多影响。森林土壤相对潮湿,但是如果没有树木遮盖阳光,这些土壤会很快变干。树木也会将水蒸气送入空气中,加快水循环。如果没有树木发挥这些作用,许多森林在被砍伐后会很快地变为沙漠。另外,树木会大量吸收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森林越少,意味着进入空气中的温室气体越多,全球变暖的速度和程度便会加剧。
另一方面,保护森林,提高树种多样性,不仅能帮助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助于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收集了美国、俄罗斯、叙利亚与日本等45个国家和地区约80万处林业样地的数据,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他们的评估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森林的生产力随着树种多样性的升高而升高。森林树种多样性在维持生产力方面的价值介于每年亿美元至亿美元之间。“光这个价值就是全球每年保护物种多样性开支的两倍以上,”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助理教授梁晶晶说。
FAO的报告也显示,森林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了必需的食物、收入和营养,这对生活在热带森林和大草原的大约2.5亿人口来说尤为重要。森林为维也纳、东京、约翰内斯堡和波哥大等大城市提供了大部分的饮用水,森林中所蕴藏的木质燃料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还为人类带来了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在全球,森林产品每年能带来亿美元收入,林业部门则提供近万个工作岗位,每年产生亿美元的劳务收入。报告强调,森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平等、改善城市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民植树喜逢网络科技
每天步行步可以获得克能量,乘坐一次公交80克能量,坐一次地铁52克能量……网络购票、生活缴费、预约挂号、绿色办公等低碳行为,都有相应的能量增加值。刚刚过去的植树节,蚂蚁森林掀起了一场互联网植树节的热潮:网民在手机上积攒绿色能量,为主题林、公益林、班级树、家庭树等各种虚拟树“浇水”,蚂蚁森林将在之后合适的时间,以参与者的名义种下对应能量的真树。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这些真树会被种在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长江边上,寓意着“一起种下希望”。
蚂蚁森林曾和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样,获得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蚂蚁森林的最新数据显示,已有四成中国人用手机种树,参与者达5.5亿,累积碳减排万吨,至今已种下1.22亿棵真树,种植面积达万亩。目前全国10个省的70多个城市在蚂蚁森林上拥有公益林。
“手机种树”近年来在我国蔚然成风的同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也不断拓展。
年,贵州省开展了“植树e时代天天3·12”网络植树活动。湖北省武汉市建立了“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绿色大系统,建设绿色三维地图、绿色驿站、绿色科普平台。山西省太原市开发了所辖10个县(市、区)的全民义务植树网可视化平台。
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在辽宁、湖南、广西、重庆、甘肃5省(区、市)成为第三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省份后,全国试点省份已达到15个。
据全国绿化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委员会还创新推出了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8大类50多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上线了“我为古树名木送温暖”“我为大熊猫种竹子”等一批网络义务植树项目,建立了26个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
自中国绿化基金会“百万森林计划”实施十周年以来,共完成造林万亩,累计植树1.1亿棵,参与公众超过万人次。年,基金会联合腾讯、京东、苏宁等网络募捐平台,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吸引超1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