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鉴赏
TUhjnbcbe - 2024/12/29 10:34:00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6/5792156.html

没想到这部经典电影能重制上映。去电影院观看感慨依旧。尤其是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物质的社会,来看这部超脱尘世的影片更是令人思虑万千。

本片英语名为《TheLegendof》(的传奇)。导演是意大利人,意大利是本片最早上映的国家,可以说这算是意大利电影,意大利语片名《LaLeggendadelPianistasullOceano》意为“海上钢琴家的传说”。中文片名主要翻译自意大利原名。海外发行版为分钟,国内上映的也是这一版本,但导演加长版有分钟。本文以加长版为蓝本来讲述。

《海上钢琴师》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过去的回忆线,一条是当世小号手的找寻。影片最后两条线合在一起。在电影中,两条线相互穿插向前。本文不按电影的穿插,只按时间顺序来做讲述——

在年,有一艘很像泰坦尼克号的英国豪华邮轮弗吉尼亚号(真实历史中应该没有这艘弗吉尼亚号,有资料说船的原型来自另外两艘邮轮卢西塔尼亚号及毛里塔尼亚号)。弗吉尼亚号每年跨洋5次。并非仅往返于英美,也并不是只到纽约,片中提到还会去里约、波士顿、热那亚。

每当弗吉尼亚号到达纽约时,都会有一个人看着自由女神像大喊“America”!接着全船的人跟着他一起欢呼来到这个世界人民无比向往的国家。

欢呼过后,人们又安静了下来。被眼前看到的广阔宏大的纽约城所震惊。这一场面在本片中多次上演,且多加渲染,以表现美国是多么的令所有人为之向往。这成为本片一大伏笔,反衬本片实际要体现的价值观。

如果深究位置关系,自由女神像并不在纽约的外海,而在港湾内。理论上应该先看到了美国的土地,后看到自由女神像。在年的1月,弗吉尼亚号又一次停靠在纽约。船上的一位黑人炉工丹尼在头等舱的舞厅寻找富人丢下的东西,除了找到一块手帕一根雪茄之外,他在钢琴上找到了一个婴儿。装婴儿的盒子上写着T.D.柠檬。

丹尼收养了他。同船的工人们纷纷对婴儿的父母表示不齿,同时又嘲笑丹尼做了冤大头。丹尼不以为然,他说:“T.D.的意思就是谢谢丹尼(ThanksDanny)”,他要把这个婴儿养大。在一众同事的“馊主意”下,丹尼决定给孩子取名为“丹尼·布德曼·T·D·柠檬·”。

丹尼担心会因为法律、签证等原因被带走,始终让他躲在船舱里,从不带他下船上岸。等到会讲话后,丹尼自己略显蹩脚的教他读报认字。作为未过一天正常岸上生活的来说,许多世人的日常生活都是他所无法想象的。比如“妈妈”、“孤儿院”等词语他完全没有概念。一天读报时看到一版广告,和丹尼才终于知道“T.D.”是柠檬的品牌,捡到的那个盒子只是随便找的柠檬箱子,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随后不久,在一次暴风雨导致的事故中,丹尼被吊钩砸中后脑,3天后去世。

这一年才8岁,他再度成为孤儿。好在船上的工人们都对他很好,全都把这个小孩当做自己的家人。多数时候在船上形单影只无所事事,不时会到舞厅欣赏钢琴演奏。

出于法律原因,也许也有让回归人世的想法,船长决定把送到陆地上的孤儿院。但人们找遍了船上每处角落都没能找到。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下落,当邮轮再次离岸出海后,一天夜晚却独自出现在了舞厅。他弹起钢琴,而且奏出的是一首所有人都没有听过的动听乐曲,引来众人驻足欣赏。

这是影片中的第一处神迹。虽然可以解释为他一直在舞厅里学习钢琴演奏。但稍有音乐常识就会知道,熟练演奏钢琴需要长期学习和不断练习。对于8岁的锅炉工小孩几乎不可能达到片中所表现出的水准。

这位小男孩就这样成为了这座海上城市弗吉尼亚号的钢琴师。过了将近20年,小号手麦克斯也来到了船上。他首次出航就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他非常害怕,完全站不稳,东倒西歪的一路乱闯,迷路来到舞厅呕吐。此时在摇晃的船只里,一个人稳稳的站在他身旁向他打招呼。

这是男主角蒂姆·罗斯在本片的第一个正脸镜头。他在这只随风飘荡所有人都站不稳的船只里如履平地。

只见他坐到钢琴上,还让麦克斯松开钢琴的制动闸。接着更为神奇的一幕上演了——

大海摇晃着钢琴仿佛翩翩起舞,而则随心演奏着海中舞曲。这是本片非常精彩的又一段神迹。可以解释为从小就把海浪当做摇窝,但实在有违常理。最后钢琴开道,一路撞向船长的房间。船长非常生气,罚二人去锅炉室铲煤。

麦克斯在船上稍微对的事迹有所了解。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居然对他家乡新奥尔良的风光十分了解。当他问难道去过新奥尔良?却说其实他并没有去过。

原来在演奏钢琴时,时常会神游到世界各地。他还能看穿人们在听他演奏钢琴时的思绪,从人们流露出的种种迹象中读出他们的故事。

他还向麦克斯(观众)表演了几段“读心术”——在年轻情人帮助下杀了自己丈夫带着珠宝逃往的老妇人;装满回忆却又无力改变的忧郁男;想去做修女的妓女;还有偷西装溜入头等舱找艳遇的偷渡客(暗讽《泰坦尼克号》)。“虽然从未见过除了大海之外的任何地方,但世界一直在这艘船上来往,他就这样偷走了世界的灵魂”。的猜测不一定都正确,但他能按他所畅想的风景或人物心理弹奏出与之相对应的音乐。也因此他的音乐总是变化多端,能引人倾倒。

弗吉尼亚号上出色的大西洋爵士乐队的演奏是这艘船在漫长航海中的最大的亮点。整支乐队里最出色的无疑是钢琴师。他时常即兴发挥,乐器之王独奏起来,其他乐器也都停下来当了观众。虽然乐队队长常为此发怒,乘客们却非常喜欢这个附加节目,也都即兴起舞。

如此这般,包括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在内的游客们下船后纷纷传颂,使得的名声传到了陆地上。也引起了一位当世美国爵士乐钢琴演奏家杰利·罗尔·莫顿的注意。这位著名而富有的钢琴家,无法将请下船,于是决定上船与决斗钢琴。

黑人钢琴家杰利·罗尔·莫顿可能是本片唯一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他的一些经历与影片中描述的类似。爵士乐并不算他所发明,但杰利确实是爵士乐早期的重要人物。虽然片中类似反派出场,也算是一种向历史致敬。

于是本片的高潮上演了。虽然对手来者不善,但完全没理解斗琴的含义,还打算从杰利身上学点新东西。

这段斗琴戏,相对电影画面而言,几段音乐的重要性极高,多少需要一些乐理知识。很可惜,我并不具备太多音乐素养。好在电影有自身的表达方式,片中虽未专门解说这几段钢琴曲,但基本还是能读懂导演所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从网上找到许多音乐解析,也拿来做为注解。

杰利经过一番极有挑衅气势的行为和言语之后,将刚刚点着的烟放在钢琴上。然后弹奏了一曲轻快的爵士乐。他所弹奏的曲目,正是历史上真正爵士乐钢琴家杰利本人的《BigFatHam》(大火腿)。

一曲弹罢,烟灰不掉,刚好烧到钢琴的边缘。网上一般解读为:这表明杰利对时间的把握。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因为烟烧快烧慢很难讲。而且放出钢琴边缘多少,一开始烧了多少都不好把控。除非杰利是对着烟调整弹琴的快慢。我认为烟表现的是小号手麦克斯的旁白解说:杰利弹得非常轻,就像在爱抚琴键,这是他的爵士乐风。如果是过去网吧劲乐团那种弹法,别说烟灰,刚开始烟就得掉下来。或者二者皆有,既表示他弹得轻,又表示他时间控制得好。

杰利这一招很令人震惊,他也自感表现不错,直接把烟丢入酒杯中,表示不用再喝,不会在这里待很久,比赛很快就会结束。

轮到上场,他毫无准备,不知怎样应战。想了想后,用爵士乐的手法即兴弹了一首变奏的《平安夜》(SilentNight)。杰利原本以为会拿一首相应的爵士曲目,并自负的觉得肯定比不上自己前面一首。听到《平安夜》也十分惊讶,甚至是有点生气。于是第二回合,杰利弹了一曲速度更快难度更高的音乐。

这一曲杰利同样发挥得很好,他觉得胜券在握,拒绝了服务生给他倒酒。就连都被觉得他弹的好到哭。

杰利所奏的《TheCrave》(渴望)同样来自历史上的真人杰利的代表作。然而才听了一遍,就能把他这首颇具难度曲目重复弹奏出来,并且还加上不少个人发挥在里面,有的段落比杰利弹得还要快还要好。杰利立即明白不是简单就可以赢下这场斗琴,重新示意服务员倒酒。而仍不知道斗琴的含义,以为自己表现出了爵士乐的技术就够了。两场对决在观众的视角里,是远逊于杰利的。

在第三回合的较量中,杰利十分敌意的喷了一句。然后弹奏出一首极快的音乐,引来观众一阵欢呼。他自己的两眼泛泪。他所弹奏的曲目叫《TheFingerBreaker》(断指器),也是来自历史上杰利所弹奏的真实曲目。几乎达到断指难度,是一首纯炫技的曲子。

包括小号手在内的船上工作人员,全都下注赌会赢,看到比赛这样的情形都比较泄气。听到杰利骂他,又听到这样一首明显带有敌意的曲目,终于决定认真应战了。他找小号手麦克斯也要来一支烟,放在琴上。

杰利这次反倒没有那么自信,拿起酒想看再如何应战。正准备喝,没想到在演奏前也回了他一句:“这是你自找的”。

仿佛生出四只手,弹出了一曲单人几乎无法完成的、快得耳朵都跟不上的曲目。

一曲弹罢,自己大汗淋漓,周边观众都被这样的表演惊讶得合不拢嘴。杰利也颤抖不止,连酒杯都拿不稳,摔着地上。

片中这首曲目被称作《enduringmovement》(不朽的乐章),来自另一曲《野蜂飞舞》(Полетшмеля、FlightoftheBumble-bee)中最难弹的一段叠加重复变奏。这首曲目正常来说得两个人合弹。本片将之神话。

就音乐动听而言,的这首算不得十分优美,但弹琴技术上已经是无可匹敌了。

在所有人还目瞪口呆之时,拿起刚刚那支烟,放在钢琴琴弦上。烟竟然被点着了!(我在电影院里,听到后面一众MM的惊叹声)

将烟插在杰利嘴里,这时所有人才想起欢呼。

现在所有人都明白了,谁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家。

这段斗琴算是本片最经典的段落,后来被很多电影桥段模仿,比如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

在不必演奏正常曲目时,他会去到三等舱演奏真正属于他的音乐。全世界只有弗吉尼亚号会在三等舱放钢琴。

虽然平民穷人也都很喜欢他的音乐,其中不乏能欣赏得来的人。但不管的技艺有多么的高超,当有人高喊“美国时”,所有人都会立即离去。仅留下孤单的坐在琴边。片中的美国代表了世人的价值观,所有人的目的仿佛都是去美国。

一天夜晚弹琴时,一位意大利人在一旁拉起了风琴。这位意大利农民也是一位命运悲惨的人——他的田地干涸了,老婆和神父跑了,5个孩子得高烧死掉,只剩下最后一个女儿。他为了小女儿决定出去闯一闯,于是看到了他一生中见过最美的东西——大海。对于只见过大海的来说对此十分不解。这位意大利人还说,他听到大海对他喊:“生活是无限的”,他才决定要改变生活。对此十分惊讶。

包括小号手在内的许多人都劝下船巡演,但始终觉得没有下船的理由。

内心其实十分孤独。尤其在靠岸大家都下船寻欢作乐的时候。他甚至会偷偷到船里的电台室,从电话薄中随便找到一个电话打过去想找人聊天。

也因为不愿下船,灌制唱片的公司只得将设备搬到船上。

就在即兴演奏录制唱片时,正好有一位美丽的少女走过窗边。紧紧的注视着少女,弹奏出一首舒缓的爱之曲。

少女走远,也曲终奏罢。

他抢过唱片,想要送给这位少女。可几次都没有开口。

一个下雨天,他再次尝试想要把唱片送给少女。虽然还是没有送出去,但惊讶的发觉,这个女孩就是前面和他合奏意大利人仅剩的女儿。

这使得更加陷入对少女的爱情。可他还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和怎么做。

直到船靠岸了,才跑过去同少女第一次打招呼。可惜下船人潮拥挤,少女并没听清最后说要送给她唱片。少女亲吻了,还告诉她家的地址,要去她家找她。

重回船上,对礼物没能送出颇感懊恼。他将唱片撇断丢弃。小号手麦克斯对此都看在眼里,将唱片捡起藏进了钢琴。这张唱片成为另一条时间线的线索道具。

之后的旅途里,没有提起这位少女,表现得好像很快乐。但在12次往返大西洋之后,他突然对麦克斯说:他要下船,他要去陆地上看大海,他想听一听大海的呼喊,大海是否也会给他启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这样的理由对于麦克斯来说当然倍感荒诞,他认为“无外乎为了女人(Itsalwaysthegirl.)”。类似为了女人而做一些事的电影比比皆是。看来本片也走到这一步了。麦克斯接着又说,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很支持下船,去陆地上获得他理因得到的荣誉、金钱和地位,过正常人的生活。

穿上麦克斯专门送给他的大衣,十分郑重的与船上的各位好友告别,走下舷梯。

在他走到舷梯中间时,看着纽约的高楼大厦却突然停了下来。

他微笑着将礼帽扔到海里。就在人们以为他将拥抱纽约这座世界第一城时,他却转身返回了船上。

这一幕太出乎我意料了,感觉有点不符合电影常理。等我又完整的看了两遍之后才发觉:前面对美国的向往,对少女的爱意,包括隆重的告别等等,全都是这一幕的伏笔!电影前面讲述的很多内容,都是想引导观众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一定会下船的,结果却是这样一个反差。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冲击。

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到了年小号手离开了大海,离开了弗吉尼亚号。

过了很多年,二战结束以后。小号手麦克斯生活拮据,来到一家乐器店,卖掉了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小号。

麦克斯提出最后再吹一曲。他奏出那首《爱之演奏》(PlayingLove)。老板觉得很奇怪:前不久刚刚收了一部旧钢琴,从中找出掰断的唱片,老板将唱片粘合起来播放,正是这首《爱之演奏》。旧钢琴来自战争时期改成医疗船的弗吉尼亚号,而这艘旧医疗船几天后就要被炸掉。

麦克斯听闻要炸船,赶到普利茅斯港,工人正在往船上搬炸药。麦克斯坚信还在船上。炸船老板并不相信,毕竟已经仔细检查过这艘船了。但麦克斯看似疯狂的举动,以及麦克斯向他讲述的传奇,还是让老板决定一探。

他们找到了的房间,还贴有与一些名人的合影。但并未找到。

老板也算是仁至义尽了,表示既然如此,明天还是要炸船。

麦克斯只得连夜闯入乐器店,向乐器店老板借来那张唱片和留声机。他在这艘快要被炸掉的船上播放这段《爱之演奏》,想让现身。

麦克斯在舞厅、房间、三等舱多处播放都未能找到。最后在锅炉房放完准备离去时,果然就在暗中听着自己这段唯一留存下来的音乐。回忆的时间线到此和麦克斯讲述的故事终于结合到一起。

麦克斯想说服下船,别白白被炸死。而终于说出了他那天站在船舷上没走下去的原因:因为城市太大了看不到尽头。他举例说道:钢琴有88个键,却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而城市就像无穷尽的琴键,反而使他无法弹奏出音乐。虽然他生活在比陆地更宽广的大海,但他的世界永远只存在于船头到船尾的距离里,看到纽约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成千上万条道路反而让他丧失了方向……

电影里这样的解释还是令不少人有疑惑。在此也以另外两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这世上存在一些特殊的人,他们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不是常人那样。比如多数人觉得美国是向往的地方,也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世界的真理,认为所有其他人也同样这么想。其实不是。这种伟大的普世毕生奋斗目标,在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从来就不知道美国有什么好、陆地有什么好。纽约再宏伟繁华,对他而言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只在意大利父女出现后,才有了一点踏上陆地的理由。但他站在船舷上,却发现仅有的一点上岸理由也敌不过城市里那些令人反感的地方。也许他还发觉:在船上找一个人一定会找到,但在这样的城市里找一个女人,作为始终生活在船上的人来说,实在无所适从,也不知道要如何找起。

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更为彻底。本片编剧和导演最先确定的是不下船的主线。为了这条主线,才生造出那么多下船的理由作为铺垫。最后为了圆掉即使有这样的女人他还是不下船,就为找了这些说辞。一切都是剧情需要和塑造人物罢了。

我个人倒并不太在意怎么解释。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人们,坚持着一些不同于普世价值观的自我世界。主流思维和主流思想对他们来说并非绝对正确。其他人趋之若骛,他们可能认为毫无意义。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的观点;多数人想当然的以为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样想,其实他们并不这么想。总而言之,这世上就是一些人有不下船的理由。世人总说:人要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人。这些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同时认为:如果社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为什么非要放弃自己觉得很好的世界,要去拥抱那个自己觉得不好而且事实上并不美丽的世界呢?

故事接近终结处,展示了片中最后一个神迹:他已经达到了独孤求败的最高境界——钢琴已经被清理下船,但他已经可以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弹奏出自己的音乐了!

一曲未尽,弗吉尼亚号和被炸药从海上抹去。

传奇就这样迎来了谢幕。

炸船也只是为了故事更加有凄凉色彩和传奇色彩罢了。真正退役后拖到海上炸掉的船少之又少,多数老船是由拆船厂拆解。本片原型的毛里塔尼亚号,就是在做过医疗船之后被拆毁。如果片中弗吉尼亚号是拆毁的结局,那必然会被找出来。

本片类似这些不符合实际事实的桥段,并不影响本片的经典程度。我觉得即使把这部电影当做神话片来看,从一开始就认为是琴神也无伤大雅。这样反而可以减少许多看不懂的人提出的站在主流角度的疑问。

类似“高喊美国”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经常会上演。在中国普遍的思想就是:移民美国的人有本事。能在大城市买房的人有本事。有本事的人就不应该待在小地方,就应该去深圳上海。

的传奇虽然是虚构的,世上没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高超技艺和他那样生在船上死在船上的传奇经历。但一定有一些人和他一样,不会因为其他人都向往高呼“America”,而追随众人走下船,走进纽约城,走向陆地上其他人们口中所谓的“正常”生活。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