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留意过自己大脑的工作模式?
一路走过来,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我经常被周围的人抱怨太跳跃,说跳跃还好,有的人会认为是缺乏逻辑,搞得我很苦恼,以至于后来我会有意逃避一些话题。但面对反复提及跳跃,我找到了一个说辞:我其实也不算是跳跃吧,主要是我认为咱们刚才的话题已经结束了,可以开启另一个话题了。好在大多数人听了之后表现出了那么一点认可。
对于我的这个跳跃,我曾经有意去克制,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一位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嗨的前辈。原来是有同类的,我们就像两只思维的猴子在树林中“跳来跳去”,持续了4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其实有时候“不同”未必是什么坏事,只是因为属于比较少数,不容易被认可,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有两种主要工作模式,一种是聚焦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式,两种模式激活的大脑区域不同,但只有优劣势不同,没有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两种模式都有更适应的场景,而且更需要打配合。
图中清晰可见,聚焦模式是激活相近区域的神经元形成回路,发散模式则是激活相隔较远的神经元形成回路。感受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模式,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来形容,比如理性和感性,专注和跳跃,结合生活场景又有点像近光灯和远光灯,又有点肌肉状态的紧张与对放松,还有点像形容一个人静若处子和动如脱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如果真的理解了二者的不同,还可以用很多场景来描述。
所以,那种曾经被称之为跳跃的模式应该属于“发散回路”的模式,这种舍近求远的神经连接方式,理论上就不太符合“就近连接”的原则,所以理论上应该属于少数派,而实际上也相对比较少。
具体与什么有关,不敢确定,应该是跟成长经历有关吧。记得小学回家做作业,总要开着电视做,也许是因为舍不得关电视,又不得不做作业吧,久而久之,没有走向“精神分裂”也就练就了一个“发散回路”?也许还有一个可能原因就是小的时候总是被邻居们逗,小孩子不经逗,但是却不要想示弱,拿出吃奶的劲也要“回敬”他们,慢慢的就磨练出来了?工作后因为搞的也是发散性比较强的创意性工作,可能又潜移默化的强化了这种“发散思维”。但是过犹不及,两种思维需要交替互补才能发挥到更好。
所以,发散回路是不是后天可以锻炼的呢?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科学地推测,但因为近来对脑科学突然感了兴趣,结果就让我给发现了,发散回路是真的可以锻炼的。
现学现卖,推荐三种很具体的发散回路锻炼方法:
第一种是在笔记本上随意涂鸦。
想想看,你有没有习惯在纸上经常涂鸦的习惯,如果有别改,保持住。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姬安德雷德做了一项实验证实,在笔记本上随意涂鸦能够让人的记忆力提高29%。科研人员认为,可能是涂鸦刺激了大脑皮层进入高度活跃状态,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
第二种是心理乔装。
当创作者陷入创作困境的时候,或者找不到解决问题方向的时候,如果把自己假装成一个恰好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有可能迎刃而解。比如画不出鸡蛋,就假装自己是达芬奇,创业屡战屡败,就假装自己是乔布斯,马化腾,马云。后者夸张了,但是实验证明,至少搞创意的人,越是假装一个越奇葩的人,就越容易想出更天马行空的创意。教育心理学家丹尼斯·杜马斯(DenisDumas)和凯文·邓巴(KevinDunbar)做了一个实验,一组人什么都不做,一组人假装成古板的图书馆管理员,还有一组人假装自己是怪诞诗人,然后让参与者为叉子、胡萝卜等普通物品想一些尽可能多的用途。最后发现,什么都不做的人还好,把自己想象成“图书管理员”的人创意最少,而把自己想象成“怪诞诗人”的人想法最多。
第三种方法是进行可能性思考。
简单来说,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法,有了这个暗示后,就容易跳出具体问题寻找各种可能方案。用开始两张大脑工作模式的图来解读,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大脑就像接收到了指令一样,真的可以舍近求远,去连接更远处的神经元,而不再局限于身边的那些神经元朋友。就像余华说的,爱的动力可以让一个人想着“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一个人”,大脑收到了足够坚定的指令,就会不顾艰辛就穿越大半个脑袋去连接远处的那些神经元,这又让我联想到老人经常说的,结婚不找近的要找远的,远的生的娃更聪明。
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呢?实验表明,这个做法可以有效增加大脑的类鸦片物质和多巴胺,减少压力感,进而提高干劲。我们也可以非常通俗的理解,人性是懒的,神经元可能也是如此,快速找几个连接了省事,但是当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去找连接点,一次两次三次,连接的多了,就形成了习惯。
要知道,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世间》中面对老旧破的“光子片”不愿意搬迁的情况,主导此次改造搬迁工程的周秉毅市长夫人郝冬梅就曾有如此洞见。
的确如此,人性就是如此,习惯于习惯,因为改变是需要能量的,连接远处的神经元也是需要习惯的养成。
为什么要多锻炼发散回路,因为除了肉体的疼痛,能让你感到痛苦的往往是自己的认知不足,格局不够,所以会不理解除了自己认知意外的那些认知。锻炼发散思路,放到宏观层面看,就好比到处走走,开阔眼界,看得多了自然就容易自我治愈。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健康不应该只取决于先天的基因,后天的生活习惯,还越来越受制于后天的思维习惯。
感谢“得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