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很有意思的一门语言,不管是方言味的普通话,还是方言,日常生活中都会让孩子接触,当然,普通话也不会少,因为孩子上学需要,原因有这3点。
1.学方言和学普通话不冲突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说了方言,普通话就说不好。
其实,真的是太低估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了,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对语言的吸收、处理能力超乎你的想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蒂埃里·纳齐博士发现,5个月大的婴儿就已经有能力区分不同语言(荷兰语和英语),或是不同方言体系(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实验证明,双语环境不会让婴儿感到困惑,若在接触方言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发音标准的普通话,孩子说普通话的纯正度就不会受影响。
蒙台梭利教授提出过一个“吸收心灵”的说法,意思就是孩子学东西就像海绵一样,你给海绵放到什么颜色的水中,海绵就会变成什么颜色,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对于外部环境的信息是全盘吸收的。
在语言启蒙方面也是如此,0-3岁是孩子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阶段,3岁之后是语言输出的重要阶段。日常生活中,你只说普通话,孩子学到的只有普通话,你说方言,孩子学到的只有方言,你说英语,孩子也能吸收到英语,不用担心孩子“串味”了,他们的语言天赋比想象中更厉害。
2、方言味普通话很搞笑
自从婆婆来带娃后,2岁的棠棠每天都能蹦出“新词”,譬如说“kuang”,第一声,意思是“坑”,再比如:“fa眉鸟”(第四声)—画眉鸟,“mi毛”(第二声)—眉毛,“xu服”(第一声)—舒服,“nai”(第四声)—烫,“我的jio”(第三声)—我的脚……
有时候我和婆婆用方言交流,孩子也会学,而且学习的速度超乎你的想象,真的是又可爱又好学,每天快乐的源泉就是跟孩子聊天,2岁孩子的脑洞总是让人很惊奇。
3、方言是根,是特色的地域文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人,让孩子学习地方的方言是很有必要的。
有些时候,必须要用方言,才能说出“那味”,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特色和思维习惯,这也是方言存在的必要性。而从孩子的角度,让孩子学习方言有这几个好处:
和家中老人交流更方便,尤其是逢年过节回乡下等场合,方言可以让彼此更亲近,少掉很多生疏感;
方言让孩子更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是当地文化的一个传播者,比如汪涵在天天向上说的长沙塑料普通话,广东地区的粤语,东北话,这都是特色文化,特有的口音,如果孩子们学的都是普通话,就少了很多语言的乐趣了。
多种发音方式可以刺激孩子的大脑,让孩子的语言发育的更好,也能提高孩子对各类语言的接受度和接纳度,了解多元的文化。
等孩子长大后,方言或许就会是浓浓的乡愁,听到熟悉的乡音会让人倍感亲切。
说方言不丢人,父母也不用过于焦虑,给孩子多元的语言环境和引导孩子接受多元的文化,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说方言很丢人,歧视和瞧不起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