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学生
学会感恩
主讲人:朔城区第六小学
李清枝
个人简介
如何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朔城区第六小学
何为感恩?
何为感恩呢?“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字典的定义。
它有一个来历: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年9月,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
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天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他们把这天定为感恩节。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节日,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年学生知恩,报恩,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使感恩行为发扬光大。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感恩教育?
为什么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进来,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腾飞,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认,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这时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道德有所沦丧。
我们看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能干,给他留下的东西太少;*和国家对他总是争三欠四,对现实生活不满。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
幼儿如此,学生呢?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稍一不顺心就耍性子,不知体恤父母。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却不知感恩社会。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他打瞌睡,上语文课他看数学,上数学课却又看着语文,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他视为耳边风,不知感恩老师。
享用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它,反而随意破坏它……这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失误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体系中去。毕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呢?
“感恩教育”是教育的起点
我认为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
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
从感恩教育入手,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长成,我们应该感谢父母;老师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到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学到知识,懂得思考,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让我们感到温暖,我们应该感谢祖国;朋友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我们应该感谢朋友……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感恩教育落实到孩子的行为中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点拨、引导。儿童从入学到熟悉和喜欢学校生活,经历了一个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与他人及集体关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将儿童的认识进一步清晰化、有意识化并加以提升。
浅谈感恩教育
结合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它并非与生俱来、非生而知之的,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因此,在教学中,从各个角度、多层面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学《爸爸妈妈》一课,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使学生从小就树立感恩意识。
二、要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内涵
感恩包括哪些内容呢?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有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有祖国对我们的呵护之恩;还有大自然对我们的滋养之恩……
因此,我们应明确教科书中的感恩教材,为学生诠释其感恩内涵。
三、班主任要善于引导感恩行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进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
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1.引导“升华”感恩情怀
(1)定期召开以《我会说谢谢》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平时感恩的点点滴滴,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难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有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给过自己关爱。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2)把感恩教育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来加以实施,给每个学生建立感恩档案,把自己感恩行为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每月一评,评出班里的“感恩之星”,让学生每天都提醒自己做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3)写感恩日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资源,看看厨房里的炊事阿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家乡的巨大成就……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下来。
(4)生日祝福:建立学生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那天由班长主持,大家一起给他唱生日歌,让他感受来自同学的祝福;让自然的美带给大家好的心情。
2.参与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经常结合教材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如下做法:
(1)讲述“感恩”的故事。通过对自已身边“感恩”故事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并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表演“感恩”的小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如在教学《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时,我就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该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找同伴合作表演。唱响《祖国你好》、《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化为一种感恩行为,同时感恩自然之恩的种子也在孩子的心中深深埋下了。
3.“体验”感恩的真情实感
我们可以结合节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家中,在社会的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时,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如:给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送一句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祖国的生日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看图书、看画册等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英雄的事迹,崇敬人民英雄。
德育教育感恩为先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知道,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感恩教育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教育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
要想使我们的接班人人人心存感恩,知恩图报就像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中所唱的那样需要有人陪伴成长: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班主任工作在德育教育中绽放鲜艳的花朵。
文案:李清枝
排版:白巧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