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家面对面·
从“陆地亚洲”转向“海洋亚洲”
——关于“海洋与亚洲地域圈”的讨论
[日本]滨下武志/舒小昀
[作者简介]滨下武志,年在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科获硕士学位;—年任教于一桥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年受聘为中山大学全职教授;—年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年6月至今任华中师范大学亚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东亚经济史、东南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清末海关财*与通商口岸市场圈》《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香港:亚洲的网络城市》,主编有《海洋亚洲》等。
舒小昀,年在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南海协同创新中心/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海洋史、欧洲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分化与整合:—年英国社会结构分析》《当代人写当代史的困境》《欧洲的历史与文明》等。
摘要
“亚洲”这个概念既可以以亚洲为中心来理解,也可以从欧洲出发来观察,还可以从全球来思考;既可以从陆地去界定,也可以从海洋来定位;既可以从历史去判断,也可以从现实来建构。过去人们更多使用地理上的亚洲概念、经济上的亚洲概念、文化上的亚洲概念,现在需要突出海洋亚洲的特性,形成一个总体性的“海洋亚洲”概念。从地理上说,亚洲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诸多国家在很长时间里通过中亚草原产生陆地上的联系,在大陆沿海地带发生近海联系,人们认同的是陆地上的联系。而从海洋的角度看,亚洲很长时间并没有突破太平洋的范围;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奥斯曼帝国,都处于亚洲的边缘地带,后期发展滞后。从区域的角度来看,19世纪以后,学术界讨论以国家为主体的历史,亚洲历史研究有时间上的问题,同时存在空间上的问题,需要从空间的变化关系来讨论,应当在地域、区域等空间的范围内展开。这种空间视野,一方面是以区域作为研究单位的历史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在批评以国家作为唯一单位来讨论问题。从比较视野来看,以亚洲的“地中海”与欧洲的地中海比较颇为流行;这种横向的或者空间上的比较是在海与海之间寻找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宏观性的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比较需要从相互关系来讨论,单纯的海洋研究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区域性的特色,陆地与海洋的循环需要把河流结合进来。历时性的纵向比较可以发现海洋在历史上的作用。海域的结构有跨海、沿海、连海三个层次,强调海域的重要性和海域之间固有的联系。研究海洋,需要形成一种跨学科性海洋研究方法,具备一种海洋的视野。
关键词
海洋亚洲地域圈区域比较
一地理视野中的“海洋亚洲”
舒小昀:滨下先生,您长期从经济史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