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茅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封城的伦敦搬到德国,临行前我把床垫撕成
TUhjnbcbe - 2020/12/13 12:19:00

在今年的疫情之中,很多人被困在某个地方,想要回家或逃离而不得,不流动,也无法流动,可能是从自己的家流动到工作场所,或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几百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跨国搬家怎么办?简直无法想象。上个月的短故事学院,来自英国的Veronica记录下自己和先生从伦敦搬到德国小城的经过,在伦敦经历第一轮lockdown的时候。离开伦敦的前一夜,Veronica忙于将床垫撕成碎片。

Veronica

编辑

依蔓

小时候你一定有听过“将大象放进冰箱有几个步骤”的故事:第一步,打开冰箱;第二步,将大象放进冰箱;第三步,关上冰箱。仿佛所有事都可以如此简单。

那么,如何拆卸一张沙发?

第一步,挪开坐垫与靠垫,它们都能够被简单丢弃。第二步,用剪刀划开沙发的背部布料,以观察内部结构。框架由木板搭成,布料被钉在木板之上,扶手处由木板与硬纸填充,底部排列的弹簧是舒适感的源泉。第三步,从一边的扶手开始,剪开布料,先折断联结别处的木条,再折断更为小型的木条……第四步:休息。

这像是一个暴力的叠叠木游戏,寻找有机可乘的木块,然后移除。布料从沙发上撕扯了下来,露出张牙舞爪的尖锐钉子,每一步都需很小心。折断木板不是件易事,有时候,站在上面又碰又跳,它都毫发无伤。艰巨的任务都落在了家属身上,他却挺乐在其中。

白昼的光渐渐消散,满地的布块和碎屑,装袋下楼,顺利地塞入高大的垃圾箱中。精疲力尽地拍拍手,我们失去了一张沙发。

这场拆除沙发的“游戏”发生在四个月前,那时我们正准备从英国搬家到德国。

年初时我并未想到搬家这件事会来得如此之快。

元旦刚过,我定下了除夕回国的机票,列好了想去的餐馆,约好了想见的人,流连于“后圣诞时期”的商店街,用心采购伴手礼。结果突然被国内疫情的新闻所包围,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症状与数字。感染人数持续上涨,隔离措施越来越严,回还是不回成为了我时刻纠结的话题,最终还是在除夕前一天取消了机票。

回国的机票取消了,但年假可不能浪费,百无聊赖之下,我提议不如来一场搬家考察之旅。

我们要考察的城市是德国的格尔利茨,一个位于东德的美丽小城,它幸运地从二战的烽火中全身而退,仍然保有了各个年代的古老建筑,也因此成为了知名的电影取景地,当地人戏称“格莱坞”。格尔利茨位于德国、波兰和捷克的交界,距离波兰只有一桥之隔,距离布拉格也不过几小时的火车。

哥特式的圣彼得教堂是格尔利茨的城市标志之一

从伦敦搬家到格尔利茨的提议家属提了多次,之前我却总是以语言不通、无法工作来抵挡,尽管我也心知肚明在伦敦并不是长久之计。伦敦像一个万事屋,给与着无限的惊奇与美好,却也收取着高昂的门票。家属的工作虽很自由,但一直想要搭建自己的专业工作室,这在伦敦好似天方夜谭。我们也曾探访过类似的工作室,不是挤在伦敦三区以外狭小局促的民宅中,就在英国中部火车不通的乡村别墅。如果在伦敦就代表着止步不前,那么搬家的确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家属做了全面的调查,最终选定了这个德国小城。

到达格尔利茨时是周五,并不是一个好天气。习惯了人声鼎沸的伦敦,那里冷清得像是一座空城。路上行驶的车辆甚至比行人更多。漫步于城市中能看到风格各异的古老建筑,这里保有了不同时期的欧洲建筑,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彼此相容,浅色系的建筑在配色上颇有诺丁山之感:浅粉、雾蓝、鹅*和米白交错,城市看起来明快敞亮。

城市的边缘是一条清澈优美的河,过了桥就是波兰,桥上并不受限,通行来往都很自由,是傍晚散步的好去处。唯一能看出边界之意的是桥两边分立两个矮柱,一个涂上了黑*红三色,一个则涂了红白两色,分别是两国国旗的颜色。到了周六的时候,天气转好,城市摇身一变,充满了生机。成群结队的游客热热闹闹地在街头巷尾漫步,咖啡馆的露天座位坐满了悠闲的人群。

我们在这里看了房,参观了语言学校,去了推荐的餐馆,圆满完成了与城市的首次会面。正聊着天,喝着当地的啤酒,我随意瞄到了手机上的新闻推送:捷克封国。

疫情期间欧洲的封禁措施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的讯息。第一眼我并未在意,待戏谑般地读出标题后,我顿了几秒,突然意识到:为了让这趟“探城”之旅更像是旅行,我可是特意将回程机票订在了捷克的布拉格。

一时之间兵荒马乱。

匆忙回到酒店,电脑平板手机摆成一排,研究对比地图和skyscanner,俨然一副研究*事战略的模样。距离格尔利茨最近的机场在德累斯顿,然而前往伦敦的飞机却不是每天都有。下一班飞机就在隔日上午九点,即使是最早的火车也无法赶上,若是选择巴士,就意味着彻夜不眠。研究了各个城市的路线,结论是我们所拥有的选择并不多,搭隔日德累斯顿的早班飞机,或者是两天后柏林的晚班飞机。两者均价格不菲,且旅途劳顿。

家属灵机一动:从德国去捷克行不通,何不从波兰过去?毕竟我们和波兰的距离也才只有一桥之隔。这个提议开拓了我们的思路,从波兰去布拉格或者从波兰飞伦敦成为了我们的新选项。

至少不用费劲去赶早班飞机了,我松了一口气,打开新闻网站想看看疫情的最新消息。映入眼帘的标题正是:波兰封国。

疫情的魔幻就在于,它所带来的恐慌并不只是对疾病的畏惧,还对有生活的限制。一瞬之间,病人成为了罪犯,出行成为了逃亡。习以为常的自在被突然剥离,手脚受缚地身处其中,直面一粒沙的无力感。一场短暂的旅途让我在欧洲体验了疫情初期流落在外之人的生活,想必那时他们的返乡之路更为艰难,因外乡人的身份在陌生的城市处处被拒,寸步难行,而他们所希冀的只是回家而已。

波兰封国的消息一出,此前所收藏的波兰飞往伦敦的机票不是售罄就是价格翻了几番。或许也有陌生人如我们一般,为回到自己所属之地而努力奔波。

最终,我们订了两天后从柏林出发的机票,彼时柏林的学校已停课,餐馆显得冷冷清清,公交上的司机位被隔开,超市也有即将关闭的传言。晚上提前很久去了机场,在候机厅疲惫地等待。若此时收到飞机被取消的通知,我大概也不会惊讶。

飞机倒没有被取消,新闻里赫然写着的是:德国开始封国。

我想起波兰宣布封国那晚,我走过连接德国与波兰的那座桥,行人三三两两漫步吹着晚风,桥的正中央有一对情侣正接吻。也许他们来自桥的两侧,无声地做着离别的告白。

城市边缘的河流,隔岸就是波兰

原本只是用于消耗年假的一场出行,最终演变成了搬家的催化剂。

彼时英国开始lockdown,远程工作成为了大多数企业的新常态。英国经济的停摆有目共睹,与其等待着疫情的结束,在封城期间挥霍大把时间,不如将搬家这件迟早都将面对的事提上日程。

我也疑虑过是否能在疫情期间顺利通过海关,事实证明,只是需要额外办理疫情期间的特殊通行签证。疫情期间使馆采用预约制,直到我们抵达门口,迷茫地四处张望,保安才慢悠悠地走了出来,徐徐升起卷闸门。办理人员只是清点并收下了材料,据他所言,他从未处理过签证材料,只是人手不够才出来工作。签证的材料很简单,出签速度也非常快,一切都很顺利。

远程工作也给与了我充足的时间用来处理搬家事宜。搬家的事零散琐碎,是一支时刻悬在半空的剑。构筑舒适圈边缘的大概就是这些琐细小事,像一颗颗小刺,让你在举步时犹疑。

我早早地理好了行李,但家里却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整洁清净,家属的行李却几乎分毫未动,生活用品与厨房用具也得等到最后时刻才能打包。穿行在一片杂乱中,时常令我感到懊恼。直到临飞前一周,这种感觉才改变。因为,飞机被取消了。这是我并未料想到的,家属却一副意料之中的模样。

好在机票能改签,Uber也还能取消,只是此前购买的额外行李就付诸东流了。机票改签至两周以后,但是否真的成行,我们满心怀疑,决定不购置额外行李,而是直接寄去德国。

我仍着急地敦促着家属收拾行李、购置纸箱、联系货运公司……我实在太不喜欢lastminute的匆忙,于是制定了详细的timeline,以保证一切都可以井然有序地进行。

邮寄行李的速度出奇地快,3天左右就能送到。而家具的搬运是最麻烦的事,跨国搬家,又是疫情期间,货运公司纷纷报出几倍于往常的价格,我们挑选了一家相较之下稍为合理的公司,尽管事后证明,这个选择并不怎么样——司机不仅临时加价,最终还损坏了家具。而当时的困境在于,司机无法确定取货与送货的时间,只能提前几天告知我们,而离奇的是,在知悉我们机票日期的情况下,司机竟然告诉我们将于出发当天上门取家具。

好在这个难题最终自然消解了,因为机票再次被取消了。这一次我们两人都毫不意外,甚至觉得大概是走不成了。再次改签了机票,但收拾行李这件事几乎被抛至脑后。大概这张机票依然会被取消,但却又暗暗地藏有一丝希望。

搬家前几周,常常有一种等待戈多的感觉。不知道下一张机票是否仍会被取消,有一种或许根本无法成行最终还是会留在伦敦的错觉,又好像处于某一个时光间隙中,事物停滞不前,时间也患上了拖延症。

在机票第三次被取消后,我们彻底放弃了英国的航空公司,英国当时正采取着严厉的防疫措施,对飞机上的安全距离有着明确的要求,航线的收缩与载客量的减少使得航班数骤减,我们不再想要碰运气了。查询了各国的飞行*策以及各类报道,我们订了价格最高同时也是航班取消几率最低的汉莎航空。

这张机票最终终于顺利成行了,而在这张机票之前,单我一人,今年就已取消了9张机票。

订完了这最后的两张机票,内心有了些笃定,这次是真的要离开了。我们的打包计划才真正根据此前的timeline徐徐开展。

在英国,家具等大件物品不可随意丢弃。如果不想要了,可以捐献给慈善店或是请council上门回收。疫情期间,这两个选项都被画上了叉。除了超市、邮局、银行等生活必需的店铺还开着,其他店早已门窗紧锁,甚至封上了木板木条,彰显出主人的决绝之心。至于Council,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封城的伦敦搬到德国,临行前我把床垫撕成